淮南市水网规划

发布时间:2023-04-19 15:14来源:区农业农村水利局
【字体:

1  总论

1.1 规划背景

20213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第四篇第十四章第二节“拓展投资空间”中提出,面向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国家水网等重大工程。推进重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重大引调水、防洪减灾等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

20215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快构建国家水网,“十四五”时期以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为目标,以优化水资源配置体系、完善流域防洪减灾体系为重点,统筹存量和增量,加强互联互通,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2021628日,水利部党组书记、部长李国英在“三对标、一规划”专项行动总结大会上就“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程”作出了专门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立足流域整体和水资源空间配置,遵循“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重大水利工程论证原则,以重大引调水工程和骨干输配水通道为纲、以区域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和供水渠道为目、以控制性调蓄工程为结,构建“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国家水网。

202199日,国新办举行水利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闻发布会,会上水利部部长李国英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水利改革发展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下一步,将以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程、复苏河湖生态环境、推进智慧水利建设、建立健全节水制度政策、强化体制机制法治管理为实施路径,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20211228日,水利部印发《关于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程的指导意见》、水利部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时期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程实施方案》,明确了加快推进国家水网重大工程建设的主要目标,重点围绕完善水资源优化配置体系,系统部署各项任务措施。《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程,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快完善现代化高质量水利基础设施体系的重要任务,是优化我国水资源配置、全面提高水安全保障能力的根本举措。

2022411日,水利部召开水利工程建设工作会议,水利部副部长刘伟平指出,要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在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程、推进智慧水利建设以及强化体制机制法治管理方面对表对标,理清思路,明确任务,找准定位。

2021312日,安徽省水利厅《关于印发2021年全省重点水利项目前期工作责任表的通知》中明确要求各地要“启动市、县级水网规划编制工作”。

202192日,安徽省水利厅印发了《安徽省水利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以2025年基本建成“安徽水网”框架、2035年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为目标,实施“安徽水网”工程,全面提升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实现安徽水利高质量发展。

20211218日,安徽省召开省重点水利工程调度会议,省长王清宪强调:要加快完善全省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高质量推进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加快构建与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相适应的水安全保障体系。

20211231日,省委、省政府防汛抗旱暨水利建设会议在合肥召开,会上省委书记郑栅洁强调:要突出统筹规划,聚焦新安江、长江、巢湖、淮河等重点流域,高质量推进“安徽水网”工程建设,以实施皖北地区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为牵引,统筹好当地水、过境水、外调水三大水源,做好“调水”“护水”“节水”文章。

2022121日,安徽省政府新闻办举办了“奋勇争先开新局”系列发布会,会上提出,今年全省将实施安徽水网建设,构建以长江、淮河、淠河总干渠、滁河干渠为横,以引江济淮、驷马山引江工程为纵的“三横两纵”全省水资源配置骨干网,实现南北相通、东西互济。

20211116日,为加快推进市水网规划编制工作进展,淮南市水利局组织召开了全市水网规划编制工作会议。

目前中央和省、市地方政府都把现代水网建设提到了重要位置,作为水利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快推进水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助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淮南市高度重视水利现代化工作,建设淮南市现代水网,并以此为根本途径和抓手,统筹解决全市防洪、供水、生态、智慧水利四大水问题,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推动淮南市水利现代化进程。

研究编制淮南市水网工程规划,做好全市水网建设顶层设计,完善水网工程布局,充分发挥水系功能,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水环境承载能力,是淮南市“十四五”水利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既是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又是确保城市防洪排涝安全、提升城市供水能力、优化城市水生态环境、保障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1.2 规划意义

1)推进淮南水网建设,是“十四五”规划纲要作出的重要部署。

2021125日,水利部部长鄂竟平在2021年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说:“十四五时期,我国将以建设水灾害防控、水资源调配、水生态保护功能一体化的国家水网为核心,加快完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问题,提升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2021514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2021628日李国英在水利部“三对标、一规划”(政治对标、思路对标、任务对标,科学编制“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体系)专项行动总结大会上就“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程”作出了专门部署,强调加快构建国家水网,对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淮南市将迈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望,迫切需要构建现代化、高质量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但目前淮南市水利工程体系还存在体系不完善、系统性不强、标准不够、智能化水平不高等问题,构建淮南水网十分必要和紧迫

2)提高水利工程体系韧性,完善防洪减灾体系,增强水安全风险防控能力。

淮南市总体仍存在部分城区防洪体系不完善、汛期排水不畅、水利工程设施老化等问题。淮河中游中小洪水通道小,洪水下泄不畅,因洪致涝问题仍然存在,防御超标准洪水的能力不足;城市防洪除涝能力不足,部分河段标准不足;行洪区调整和建设、居民迁建尚未完成,排水不畅等问题依然存在;部分淮河主要支流和中小河流防洪除涝标准低,部分水库、水闸、堤防存在不同程度安全隐患。通过水网工程的建设,以淮河主要支流、中小河流系统治理为框架,以城市防洪排涝安全为重点,完善流域、区域城乡防洪排涝基础设施网络,构建更加完善的防洪保安网,建设更加安全可靠的水网体系,对于提高水利工程体系韧性,扩大泄洪通道能力,增强洪水调蓄能力,增强水安全风险防控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3)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与生产力布局不适应等问题,逐步建成丰枯调剂、联合调配的水资源配置和城乡供水安全保障体系

淮南市现状人均水资源量不足全省人均水资源量的二分之一,淮南市存在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等问题,年际降雨分配不均,年内降水量主要集中在汛期,大水和干旱年份交替出现,而年内来水又多集中在汛期以洪水形式出现,水资源调蓄能力弱,水资源开发利用难度大,“水多、水少、水脏”问题突出;淮南市分布着煤炭采掘、煤化工和火力发电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高耗水行业,但市年均水资源总量占省内水资源总量比重低于生产总值占比,水资源与生产力布局不适应。

淮南水网的建设可结合骨干网的水源工程和输配水工程,开展水源工程间、不同水资源配置工程间水系连通建设,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利用水库塘坝、沟河洼地、采煤沉陷区等,有效拦蓄雨洪资源和沟河径流,推进控制性调蓄工程建设;保证农业灌溉用水,进一步扩大受水区范围,解决好供需矛盾,把有限的优质水源优先用于城乡居民饮水保障,合理调配水资源。优先解决农村供水保障安全问题,优化农村供水工程布局,实现全域供水规模化、市场化和城乡供水一体化,提升农村供水标准和保障水平,加强供水安全风险应对,逐步建成丰枯调剂、联合调配的水资源配置和城乡供水安全保障体系。

4)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实施重大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促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淮南市现状由于污水不达标排放、水系不连通、河湖岸线违法占用、生态环境水量不足等原因,导致河湖面积萎缩、水体污染、滨水生态环境恶化和生态湿地退化等问题。

淮南水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确保生态环境可持续是国家水网工程建设的前提,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通过构建江河湖库连通通道,维持河湖生态廊道功能,开展重大河湖生态环境治理修复和重点地区水土流失治理建设,加强生态功能区和江河源头区保护修复;通过水系连通、采煤沉陷区等水系综合治理工程,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加强水域整体调蓄能力,提升淮南市全市生态保护水平,促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5)构建现代化水系管理体系,推进水网智能化改造,加快智慧水利建设。

淮南市涉水事务监管制度体系尚未系统建立,水资源管理、河湖管理、工程管理等仍需进一步加强。监测体系仍不健全,自动化、信息化、智慧化水平亟待提高。水利监督体系尚不完善,管理工作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有待进一步加强。

淮南市水网的建设充分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智慧水利建设,有助于加快推进水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助推水利高质量发展,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综上所述,淮南水网的建设将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优化水资源配置体系、完善流域防洪减灾体系、建设水生态保护体系、推进现代水信息化智慧水利建设,实现河湖库等水系互联互通,加快构建淮南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1.3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时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全面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等国家发展战略落地。为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程的决策部署,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国家水网,着力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

在淮南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淮南市水利局的组织部署下,以水网建设为核心,优化区域水利发展布局,遵循“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全面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绿色发展“新样板”。聚焦河流湖泊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城市防洪安全,实施“淮南水网”工程;加强河湖生态保护,推进智慧水利建设,强化涉水事务管理,深化重点领域水利改革,形成淮南市水利建设战略性和指导性顶层设计,推动淮南市水利高质量发展,构建与新阶段现代化美好淮南相适应的水安全保障体系。

1.4 规划原则

统筹兼顾、系统推进。以河湖水系为单元,统筹协调上下游、左右岸、地表地下、城市乡村的关系,系统解决水灾害、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问题,做到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合理规划各工程设施,形成完善的水网空间系统,提高水安全保障能力。

合理布局,突出重点。水网布局应强化脉络,突出重点,根据全市主体功能区空间布局,结合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因地制宜规划水网工程建设,打造区域性水网主脉,构建一主多支的水网结构,形成主次分明的城市水系网络。

节水优先,空间均衡。坚持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刚性约束,加快形成有利于水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不断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

人水和谐,绿色发展。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规律,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落实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要求,维护河湖健康,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均衡,推动全市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发展。

深化改革,注入创新。深入推进涉水领域改革,全面落实“放管服”要求。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把创新发展作为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坚持新发展理念,推进可持续发展。

1.5 规划依据

1.5.1 国家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94月修正);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167月修正);

3)《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20167月修正);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176月修正);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1012月修正);

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1812月修正);

7)《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4月修正);

8)《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59号);

9)《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20183月修正);

10)《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国发〔20123号);

1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的通知》(国办发〔20132号);

12)《安徽省节约用水条例》(安徽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

1.5.2 相关规程规范

(1)《防洪标准》(GB50201-2014);

(2)《治涝标准》(SL723-2016);

(3)《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17);

(4)《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2013);

(5)《河道整治设计规范》(GB50707-2011);

(6)《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T50805-2012);

(7)《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17);

(8)《堤防工程管理设计规范》(SL/T 171-2020);

(9)《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

(10)《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2016);

(11)《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17);

(1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13)《农田灌溉用水标准》(GB5084-2021);

(14)《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GB 50335-2016);

(1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22);

(16)《城市供水水质标准》(CJ/T206-2005);

(17)《安徽省行业用水定额》(DB34/T679-2019);

(18)《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标准》(GB50363-2018);

(19)《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 130-2019);

(20)《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流域综合规划》(HJ 1218-2021);

(21)《江河流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规范》(SL 45-2006);

(2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水利水电工程》(HJ/T 88-2003)。

1.5.3 主要参考资料

(1)《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战略规划》(201811月);

(2)《安徽省淮河流域综合规划》;

(3)《安徽省淮河流域防洪规划》;

(4)《引江济淮工程初步设计报告(安徽段)》;

(5)《安徽省淮河干流岸线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201812月);

(6)《安徽省灾后水利建设总体规划》(201611月);

(7)《“十四五”安徽省城镇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发展规划》(202111月);

(8)《淮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年)》;

(9)《淮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20215月);

(10)《淮南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14月);

(11)《淮南市水利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8月);

(12)《淮南市“十四五”重点水利工程规划布局专题研究报告》(20204月);

(13)《淮南市“十四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20222月);

(14)《淮南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20217月);

(15)《淮南市城市防洪规划》(201311月);

(16)《淮南市水资源综合规划(2015~2030)》(20175月);

(17)《淮南市城镇再生水利用规划(修编)》(20203月);

(18)《淮南市水土保持规划(2018~2030年)》(20183月);

(19)《淮南市防洪薄弱环节建设总体规划(2016~2030年)》(201612月);

(20)其他相关规划及参考资料。

1.6 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为淮南市行政管辖范围,包括62县(田家庵区、谢家集区、八公山区、大通区、潘集区、毛集实验区、凤台县、寿县),总面积5533km2

1.7 规划水平年

现状基准年:2020年;

近期规划:2021~2025年;

远期规划:2026~2035年;

远景展望:2050年。

1.8 规划总体布局

针对淮南市现状水系格局,结合淮南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围绕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态安全、智慧水利的战略目标,以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为目标,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调控为手段,以淮河干流为主轴,以骨干河道和重大引调水工程为骨架,以重点湖泊洼地和中型水库为节点,以河湖水系连通和灌排渠系为纽带,布设“水旱灾害防御网、水资源优化配置网、绿色生态防护水网、智慧水信息管理网”四张网,构建一干十支润两岸、三库五湖惠民生、四片七区保生境的淮南水网,打造河湖生态治理的“淮南样板”,努力做好“水文章”,答好“生态卷”。

一干十支润两岸:指以淮河干流为“一干”,以茨淮新河、西淝河、永幸河、架河、泥河、淠河、东淝河、窑河等八条主要一级支流及黑河、港河两条二级支流为“十支”,是全市防洪调度、水资源调配、水生态保护的主骨架

三库五湖惠民生:三库是指安丰塘水库、大井水库、花果水库三个中型水库,五湖是指焦岗湖、瓦埠湖、高塘湖、十涧湖、肖严湖五个主要湖泊,全市水资源调配、水生态保护的主节点

四片七区保生境:指凤台县、潘集区、谢家集区和八公山区4个县区的采煤沉陷区,田家庵区、大通区、谢家集区、八公山区、潘集区、凤台县、寿县7个县区的小流域,是全市水生态保护的重要片区

1.9 规划目标及任务

水网规划重点是把握好“纲、目、结”三要素的谋篇布局,“纲”主要是骨干河道和重大引调水工程;“目”主要是河湖连通工程和输配水工程;“结”主要是调蓄能力较强的水利枢纽工程。通过构建现代水网之“纲”、织密现代水网之“目”、打牢现代水网之“结”,建成“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区域水网。

1.9.1 近期目标及任务

2025年,水利基础设施网络进一步完善,现代化水治理体系初步形成,基本建成“淮南水网”框架。

——水旱灾害防御网。防洪薄弱环节基本消除,城市内涝基本可控;淮河干流堤防防洪能力全面提升,沿准、沿湖等易涝地区排涝能力明显增强;行蓄洪区调整与建设基本完成;现有病险水库安全隐患全面消除。淮河干流重点堤防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淮河流域重点易涝区排涝标准达到5~10年一遇。

——水资源优化配置网。水资源配置能力逐步提升,水资源保障体系基本建成;推进区域供水规模化和城乡供水一体化;巩固节水型社会创建成果,节水工作提质增效。到2025年,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20.8亿m3以内,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分别下降18.5%17.0%;全市非常规水利用率达到25%;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至93%。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99%,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城镇供水管网漏损率达到10%,城镇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100%;全市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0

——绿色生态防护水网。水生态质量全面提升,江河湖泊水质持续向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10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100%,生态湿地保护率达到80%以上,重点河湖生态流量保障程度进一步提高。

——智慧水信息管理网。水利网络安全体系、智慧水利保障体系基本建成,重点水利工程智能化改造重点推进,水利数字化、网络化和重点领域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初步建成智慧水利体系。

1.9.2 远期目标及任务

2035年,水旱灾害风险防控能力大幅提升,水资源配置格局显著优化,水生态环境极大改善,水利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有效承接国家、省级骨干网,有力调控县级水网,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

——水旱灾害防御网。建成河渠湖库、采煤沉陷区、洼地连通、排蓄泄一体的淮南市现代水网,完成主要支流及中小河流治理任务,达到国家规定防洪标准;淮南市城区防洪标准超100年一遇洪水;水库等水利工程普遍达到或高于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实现库河联合防洪调度;沿淮洼地(含行蓄洪区)等排涝区排涝全部达标。

——水资源优化配置网。建成引江济淮及二期工程,城乡供水能力得到保障;节水型社会建设深入推进,形成全社会共同节水的良好局面,水资源配置能力显著提升。至2035年,全市用水总量严格控制在省级下达的目标范围内;全市非常规水利用率达到35%

——绿色生态防护水网。全面建成河湖健康、人水和谐的生态水系,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水生态环境极大改善。构建骨干河流、水库湖泊及供水渠道生态保护带,河流、湖泊生态功能得到恢复。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100%,城乡主要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生态湿地保护率达到85%以上。

——智慧水信息管理网。2035年,建成与流域防洪、水资源管理调配、水生态动态监测等多项业务相结合的水利信息系统,系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全面提升,智慧水利体系全面升级;各项水利治理管理活动全面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2  基本情况

2.1 自然地理

淮南市位于安徽省中北部,淮河中游,跨淮河两岸。地处北纬31°54′~33°00′、东经116°21′~117°12′,东与滁州市毗邻,东南与合肥市接壤,西南与六安市相连,西与阜阳市相接,北与亳州市、蚌埠市交界。全市辖区东西最长距离80.23km,南北最长距离122.68km,总面积5533km2。淮南市国土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3.99%,约占安徽省淮河流域总面积的8.38%

淮南市辖寿县、凤台县2个县,大通区、田家庵区、谢家集区、八公山区、潘集区5个市辖区以及毛集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共8个县级行政区;下设19个街道、58个镇、13个乡,共90个乡级政区;下设274个社区居民委员会、829个村民委员会。淮南市地理位置图见图2.1-1

2.1-1  淮南市地理位置图

2.2 社会经济

根据《淮南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0年淮南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37.2亿元,比上年增长3.3%,总量和位次均居全省第12位。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42.3亿元,增长1.0%;第二产业增加值526.2亿元,增长4.6%;第三产业增加值668.7亿元,增长2.4%。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0.139.850.1调整为10.639.4:50.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9%;财政收入162.8亿元,下降7.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4.3亿元,增长1.7%;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2%8.2%;城镇新增就业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稳控在4.5%以内;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下降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

2.3 地形地貌

淮南市以淮河为界形成两种不同的地貌类型,淮河以南为丘陵,属于江淮丘陵的一部分,主要涉及田家庵区、大通区、谢家集区、八公山区及寿县;淮河以北为地势平坦的淮南平原,主要是凤台县、毛集实验区、潘集区。淮河南岸由东至西隆起不连续的低山丘陵,环山为一斜坡地带,宽约500~1500m,坡度10°左右,海拔40~75m;斜坡地带以下交错衔接洪冲积二级阶地,宽500~2500m,海拔30~40m,坡度左右;舜耕山以北二级阶地以下是淮河冲积一级阶地,宽2500~3000m,海拔25m以下,坡度平缓;一级阶地以下是淮河高位漫滩,宽2000~3000m,海拔17~20m,漫滩以下是淮河滨河浅滩。舜耕山以南斜坡以下,东为高塘湖一、二级洪冲积阶地,西为瓦埠湖一、二级洪冲积阶地;中为丘陵岗地。淮河以北平原地区为河间浅洼平原,地势呈西北东南向倾斜,海拔20~24m,相对高差4m~5m

2.4 水文气象

淮南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以淮河为分界线,北部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南部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热多雨,冬寒晴燥,秋旱少雨,易发生旱涝灾害。年均气温15.5℃左右,极端最高气温41.4℃,极端最低气温-22.2℃,年平均日照时数2218.7h,无霜期219d。多年平均降雨量920.6mm,多年平均蒸发量1615.8mm,全年主导风向为E10年一遇24h最大降雨量172mm,年相对湿度74%,平均风速2.7m/s。多年平均径流深为192mm,多年最大冻土深105mm,年平均日照1896.5h,多年平均太阳辐射量4388MJ/m2

2.5 河流水系

2.5.1 主要河流

淮南市属淮河水系,主要河流包括淮河干流和淮河以北的一级支流(茨淮新河、西淝河下段、永幸河、架河、泥河)、二级支流(黑河、港河)和淮河以南的一级支流(淠河、东淝河、窑河)共10条支流。

淮河:流经全市105km,自正阳关西北的溜子口入境,至上窑新城口出境。距淮南市上游约101km处有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是治淮19项骨干工程之一。淮南市现有确保堤305km,可以防御1954年型洪水,结合临淮岗工程运用,防洪标准可达到100年一遇。

茨淮新河:茨淮新河淮南市段,属凤台县境内,西起港河口,东至古路岗,境内长39.2km,约112km2,河底高程17.8m15.3m,河底宽187m188m

西淝河下段:流经凤台县及毛集实验区,属平原区淮河流域,河长45.2km、流域面积396km2,平均比降0.028%,西淝河河道弯曲,地形低洼,下游形成天然湖泊花家湖(正常水位17.50m时,水域面积达35km2)流域内地形西北高、东南低,最高地面高程30.00m,最低地面高程17.00m,沿河两岸地势低洼。

永幸河:1976年永幸河动土开挖,1978年全面完成,位于茨淮新河以南,西淝河以北。永幸河具有排涝、灌溉、通航等功效,永幸河不但可以北引茨淮新河之水南调,又可南调淮河之水北上。永幸河长42km,流域面积75km2

架河:架河位于架河镇境内,是淮河以北的一级支流,南与风台县交界,为潘集南部重要内河,河长28.1km、流域面积264.5km2

泥河:泥河自米集至尹家沟闸入淮,河长60km,流域面积611km2。自米集东偏南流,经界沟、徐圩、徐桥,行38km至刘隆集,河面宽510m,深1.5~2m,两岸支沟颇多。

淠河淠河位于安徽省西南部,是安徽省淮河右岸最大的一级支流,也是淮南市境内的主要支流。淮南市境内全长57.7km流域面积1368km2。由于淠河源自山区,植被覆盖度高且降水充沛,因此属于山溪性常年型河流。

窑河:源出江淮分水岭北侧,定远、凤阳交界的凤阳山南麓,汊源很多,以洛河为主源,西南向流,注入淮河。窑河以沛河为上源,经洛河穿高塘湖入淮,跨凤阳、定远、长丰、淮南、怀远等县市境。

东淝河:是淮河南岸支流,古称肥河。东淝河的中游河湖一体,为河道扩展的湖泊瓦埠湖。东淝河源出江淮分水岭北侧,东与池河、窑河流域为界,西邻淠河流域,北抵淮河。董铺以上为双干河道,东干称天沟河;西干为主源,称东淝河。

淮南市境内河流按照流域面积来分,流域面积3000km2以上的河流1条,为淮河;流域面积200~3000km2的河流共10条,分别为东淝河、淠河、泥河、西淝河下段、正南洼抽排水渠、陡涧河、架河、万小河、南小河、梁家湖排涝沟;流域面积50~200km2的河流共24条,分别为寿县护城河、黑河、中心沟、茨淮新河、金小堰、顾高新河、大通大涧沟、丁家沟、石集航道、永幸河、孙神河、大井水库泄水河、红石河、陶店河、胜利渠、济河、北堰河、大涧沟、苏王河、关沟、幸福沟、友谊沟、利民新河、依沟;流域面积10~50km2的河流共34条,分别为鸭嘴沟、团结堰、英雄沟、王圩节制闸河、伊沟、方家岗河、蔡城塘水库泄水河、关沟、小黑河、瓦沟、乳山水库泄水河、石姚段截洪沟、花墙水库泄洪河、东风沟、跃进河、港河下段、窑河、永钱河、东南干沟、柳沟、卢沟、耿集干渠、石姚段中心沟、关沟、陈埝水库泄水河、港沟、八公山大涧沟、杨老坝水库泄水河、柳沟、利民沟、芹沟、十涧湖排涝沟、塘路沟、大寨沟。淮南市流域面积10km2以上的河流水系见表2.5-1

2.5-1  淮南市河流水系一览表

序号

河流

名称

所在二级水系

境内

河长(km

境内流域面积(km2

流经市

流经淮南市县区

河流级别

类别

1

淮河

淮河干流

105.0

5582.4

阜阳市
六安市
淮南市
蚌埠市
滁州市

寿县、凤台县、毛集实验区、八公山区、谢家集区、潘集区、田家庵区、大通区

0

流域面积3000km2以上

2

淠河

淠河水系

57.7

1368.0

六安市
淮南市

寿县

1

流域面积200~3000km2

3

东淝河

东淝河瓦埠湖水系

51.8

1347.0

合肥市
六安市
淮南市

寿县
谢家集区
八公山区

1

4

泥河

泥黑河

水系

60.0

611.0

淮南市
蚌埠市

凤台县
潘集区

1

5

西淝河下段

西淝河下段花家湖水系

45.6

396

亳州市
阜阳市
淮南市

凤台县
毛集实验区

1

6

正南

洼抽

排水渠

直接入淮河右岸水系

45.1

320.2

淮南市

寿县

1

7

陡涧河

东淝河瓦埠湖水系

24.0

292.0

六安市
淮南市

寿县

2

8

架河

架河城北湖水系

28.1

264.5

淮南市

凤台县
潘集区

1

9

万小河

东淝河瓦埠湖水系

29.6

217.0

合肥市
淮南市

寿县

2

10

南小河

东淝河瓦埠湖水系

28.4

206.0

合肥市
淮南市

寿县

3

11

梁家湖排涝沟

淠河水系

31.6

204.2

淮南市

寿县

2

12

寿县护城河

东淝河瓦埠湖水系

6.5

198.0

淮南市

寿县

2

流域面积50~200km2

13

黑河

泥黑河水系

30.0

120.0

蚌埠市
淮南市

潘集区

2

14

中心沟

东淝河瓦埠湖水系

25.7

116.6

淮南市

寿县

3

15

茨淮

新河

茨淮新河水系

39.2

112.0

阜阳市
亳州市
淮南市
蚌埠市

凤台县
潘集区

1

16

金小堰

东淝河瓦埠湖水系

33.7

107.9

淮南市

寿县

2

17

顾高

新河

泥黑河

水系

27.5

100.0

淮南市

潘集区

3

18

大通大涧沟

直接入淮河右岸

水系

19.9

100.0

淮南市

大通区

1

19

丁家沟

老墩沟焦岗湖水系

12.0

81.2

淮南市

毛集实验区

2

20

石集

航道

东淝河瓦埠湖水系

16.6

78.2

淮南市

寿县

2

21

永幸河

永幸河

水系

42.0

75.0

亳州市
淮南市

凤台县

1

22

孙神河

东淝河瓦埠湖水系

28.8

73.0

淮南市

田家庵区
谢家集区
寿县

3

23

大井水库泄水河

东淝河瓦埠湖水系

22.1

71.9

淮南市

寿县

2

24

红石河

东淝河瓦埠湖水系

14.4

65.2

淮南市

寿县

2

25

陶店河

东淝河瓦埠湖水系

11.4

65.2

淮南市

寿县

2

26

胜利渠

东淝河瓦埠湖水系

20.4

65.0

淮南市

寿县

2

27

济河

西淝河下段花家湖水系

19.0

63.0

阜阳市
淮南市

凤台县

2

28

北堰河

东淝河瓦埠湖水系

17.4

62.7

淮南市

寿县

2

29

大涧沟

东淝河瓦埠湖水系

15.7

57.6

淮南市

寿县

3

30

苏王河

东淝河瓦埠湖水系

12.3

53.3

淮南市

寿县

3

31

关沟

老墩沟焦岗湖水系

10.1

51.2

淮南市

毛集实验区

3

32

幸福沟

永幸河水系

18.7

50.0

淮南市

凤台县

2

33

友谊沟

永幸河水系

17.1

50.0

淮南市

凤台县

2

34

利民

新河

泥黑河水系

16.2

50.0

淮南市

潘集区

2

35

依沟

架河城北湖水系

14.7

50.0

淮南市

凤台县

2

36

鸭嘴沟

永幸河水系

13.9

30.0

淮南市

凤台县

2

流域面积10~50km2

37

团结堰

东淝河瓦埠湖水系

13.1

30.0

淮南市

寿县

4

38

英雄沟

西淝河下段花家湖水系

12.9

30.0

淮南市

凤台县

2

39

王圩节制闸河

淠河水系

12.0

30.0

淮南市

寿县

3

40

伊沟

泥黑河水系

11.2

30.0

淮南市

潘集区

3

41

方家岗河

东淝河瓦埠湖水系

11.1

30.0

淮南市

寿县

2

42

蔡城塘水库泄水河

窑河高塘湖水系

10.9

30.0

淮南市

大通区

2

43

关沟

东淝河瓦埠湖水系

7.2

30.0

淮南市

寿县

4

44

小黑河

泥黑河水系

10.0

20.0

淮南市

凤台县

2

45

瓦沟

泥黑河水系

9.9

20.0

淮南市

潘集区

2

46

乳山水库泄水河

东淝河瓦埠湖水系

9.9

20.0

淮南市

谢家集区

2

47

石姚段截洪沟

直接入淮河右岸水系

9.5

20.0

淮南市

田家庵区

1

48

花墙水库泄洪河

东淝河瓦埠湖水系

9.1

20.0

淮南市

寿县

2

49

东风沟

架河城北湖水系

9.0

20.0

淮南市

潘集区

2

50

跃进河

东淝河瓦埠湖水系

8.5

20.0

淮南市

寿县

2

51

港河下段

西淝河下段花家湖水系

7.3

17.3

亳州市
淮南市

凤台县

2

52

窑河

窑河高塘湖水系

7.5

15.0

滁州市
合肥市
淮南市
蚌埠市

凤阳县
大通区

1

53

永钱河

西淝河下段花家湖水系

8.9

10.0

淮南市

凤台县

3

54

东南干沟

泥黑河水系

8.7

10.0

淮南市

潘集区

2

55

柳沟

直接入淮河左岸水系

8.3

10.0

淮南市

潘集区

1

56

卢沟

直接入淮河左岸水系

8.2

10.0

淮南市

潘集区

1

57

耿集

干渠

泥黑河水系

8.1

10.0

淮南市

潘集区

3

58

石姚段中心沟

直接入淮河右岸水系

8.0

10.0

淮南市

田家庵区

2

59

关沟

淠河水系

7.9

10.0

淮南市

寿县

3

60

陈埝水库泄水河

东淝河瓦埠湖水系

7.8

10.0

淮南市

寿县

4

61

港沟

永幸河水系

7.6

10.0

淮南市

凤台县

2

62

八公山大涧沟

直接入淮河右岸水系

7.4

10.0

淮南市

八公山区

1

63

杨老坝水库泄水河

窑河高塘湖水系

6.8

10.0

淮南市

大通区

3

64

柳沟

架河城北湖水系

6.2

10.0

淮南市

潘集区

2

65

利民沟

永幸河水系

5.8

10.0

淮南市

凤台县

2

66

芹沟

永幸河水系

5.5

10.0

淮南市

凤台县

3

67

十涧湖排涝沟

直接入淮河右岸水系

5.3

10.0

淮南市

谢家集区
田家庵区

1

68

塘路沟

永幸河水系

5.2

10.0

淮南市

凤台县

2

69

大寨沟

永幸河水系

5.1

10.0

淮南市

凤台县

2

 

2.5.2 主要湖泊

淮南市境内湖泊有焦岗湖、瓦埠湖、高塘湖、十涧湖、肖严湖等。

焦岗湖:位于淮南市西南部毛集综合实验区内,北距毛集镇1km,东接八公山,南临千里淮河,被誉为“华东白洋淀”。水面面积37.5km2(境内水面积约26.5km2),正常蓄水位18.00m,蓄水量0.42亿m3

瓦埠湖:是安徽省淮河流域最大的湖泊,位于寿县城东南,全长60km,水面最宽6000m,最窄处只有300m,水位保持在18.0m时,其相应的湖区水面达156km2,蓄水量为3.0亿m3。此湖由东淝河下游河段积水而成。入湖河流主要为瓦埠河,东淝河和陡涧河等。下游经东淝河干流汇入淮河。瓦埠湖也是淮河中游的蓄洪区之一,蓄洪水位为22m20世纪50年代确定为蓄洪区之后,多次运用,为减轻淮河防洪压力做出了贡献,也给沿岸群众造成了损失。

高塘湖:又名窑河,在淮河中游南岸,跨淮南、凤阳、长丰、定远等市县。原系淮河支流窑河河道,自黄河南徙夺淮后,由于泥沙封淤河口,积水成湖。水位18.50m,长20.0km,最大宽3.0km,平均宽2.45km,水面面积49.0km2(滁州境内约15.9km2),最大水深3.5m,平均水深2.73m,蓄水量1.40亿m3

十涧湖:位于淮南市中心城区田家庵区与谢家集区交界处,流域面积10.1km2,其中水面及湿地5.47km2,系汇流舜耕山来水自然形成。正常蓄水位19.00m,蓄水量0.03亿m3

肖严湖:水面面积约5.56km2,正常蓄水位19.50m,蓄水量0.0307亿m3

2.5-2  淮南市主要湖泊一览表

序号

名称

正常蓄水位

正常蓄水量

m

(亿m3

1

焦岗湖

18.00

0.42

2

瓦埠湖

18.50

3.00

3

高塘湖

18.50

1.40

4

涧湖

19.00

0.030

5

肖严湖

19.50

0.0307

 

2.5.3 水库

全市共有中小型水库89座,其中:中型水库3座,总库容14000m3,总汇水面积429.8km2,分别为寿县境内的安丰塘水库(总库容8400m3,汇水面积390.0km2)、大井水库(总库容4660m3,汇水面积33.6km2)、花果水库(总库容940m3,汇水面积6.2 km2);小(一)型水库20座,总库容3392m3;小(二)型水库66座。

2.5.4 采煤沉陷区

淮南市因采煤而形成的沉陷区较多,现状采煤沉陷区面积约171.02km2,水面面积约70.91 km2,蓄水量约1.375亿km2

淮南市境内淮河北岸采煤沉陷区主要位于西淝河、泥河、淮河干流上,涉及凤台县、潘集区、谢家集区和八公山区4个县区。其中西淝河有岳张集、顾北矿、顾桥共3处沉陷区,沉陷区面积约57.58km2,水面面积约32.52km2,容积约0.48亿m3;泥河有丁集矿、潘一矿、潘二矿、潘三矿、潘四东矿、朱集东矿共6处沉陷区,沉陷区面积约88.92km2,水面面积约29.52km2,容积约0.649亿m3;淮河有谢一矿和新庄孜沉陷区,谢一矿位于谢家集区,沉陷区面积约10.52km2,水面面积约4.51km2,容积约0.112亿m3,新庄孜矿沉陷区面积约14km2,水面面积约4.36km2,容积约0.134亿m3。淮南市主要沉陷区具体情况见表2.5-3

2.5-3  淮南市主要沉陷区一览表

序号

塌陷区名称

河名

沉陷区面积(km2

水面面积(km2

水深(m

容积

(亿m3

所在行政区

1

岳张集

西淝河

31.1

20.04

3~18

0.21

凤台县

2

顾北矿

8.19

4.89

2~5

0.12

3

顾桥

18.29

7.59

2~20

0.15

4

丁集矿

泥河

14.11

2.57

2~6

0.048

5

潘一矿

26.57

11.7

2~18

0.214

潘集区

6

潘二矿

10.12

4.66

2~20

0.132

7

潘三矿

25.94

7.89

2~20

0.201

8

潘四东矿

5.11

1.46

1.5~8

0.029

9

朱集东矿

7.07

1.24

1~6

0.025

10

谢一矿

淮河

10.52

4.51

2~20

0.112

谢家集

11

新庄孜矿

14

4.36

2~15

0.134

八公山

合计

 

171.02

70.91

1.375

 

2.5.5 淮南主要蓄滞洪区

淮南市地处淮河中游,是国家重要的煤炭基地,淮南市境内主要有蓄滞洪区6个,分别为寿西湖、瓦埠湖、董峰湖、上六坊堤、下六坊堤、汤渔湖,蓄滞洪区基本情况见下表。

2.5-4  淮南市主要蓄滞洪区基本情况表

序号

名称

行蓄洪区面积面积(km2

区内耕地

面积

(万亩)

区内人口(万人)

总人口

庄台居住人口

保庄圩居住人口

低洼地不安全人口

1

寿西湖

154.5

17.36

8.33

0.22

 

8.11

2

瓦埠湖

776.0

69.37

15.41

 

11.57

3.83

3

董峰湖

40.2

4.62

0.96

 

0.96

 

4

上六坊堤

8.8

1.3

 

 

 

 

5

下六坊堤

19.2

2.3

0.19

0.19

 

 

6

汤渔湖

72.7

8.34

5.27

 

 

 

3  现状与问题

3.1 基础现状

3.1.1 洪涝灾害防御能力显著提升

近年来,淮南市严格落实防汛责任,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防洪预案体系,防洪排涝综合能力显著提升。经过多年建设,全市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堤防、涵闸、泵站、行蓄洪区及水库等防洪工程体系。全市淮北大堤和城市防洪圈堤达到10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西淝河、架河、泥河等中小河流的防洪标准达到10~20年一遇,排涝标准达10年一遇;沿淮重点平原洼地排涝标准达到5~10年一遇。

淮南市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加快水利建设步伐,开工建设引江济淮工程、淮干正峡段行洪区调整和建设工程、寿县九里保庄圩工程等,建成安徽省淮河流域西淝河等沿淮洼地应急工程、世行贷款安徽省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治理工程、禹王(朱集、瓦埠湖)等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完成泥河(架河、万小河、梁家湖、肖严湖)等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并发挥显著效益。进一步增强了淮南市防洪除涝减灾能力,全面提升了水安全保障能力,为全市经济社会快速稳定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利支撑。

3.1.2 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建成

近年来,淮南市围绕焦岗闸、西淝河闸、永幸闸、架河闸、泥河闸、青年闸、尹沟闸、窑河闸、大涧沟闸、瓦埠河闸、淠东干渠闸等骨干控制性工程,结合引江济淮、淮南市引大别山优质水源工程等骨干引调水工程,逐步完善了区域点、线、面三个层次的水资源配置格局与供水保障体系。

农村供水保障水平有所提升。淮南市多措并举着力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积极构建同水源、同管网、同水质、同服务的城乡供水工程体系,加快推进皖北地区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建设,提前完成了20万农村人口地下水源的替换,推进全市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实现受益人口2.51万人。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淮南市更新改造小型泵站25527kW,新建、加固小型水闸99座,改造中小型灌区8个、9.9万亩,扩挖塘坝5363口,整治河沟404条,修复、新建机电井263眼,改造灌区末级渠系36.2万亩。淮南市农村基层防汛预报预警体系基本建成,包括水情雨情测站162处、视频站点135处等;已完成工程验收,汛前投入使用,汛期发布预报预警信息3195条、接收省级文件93份。完成2处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实现全市范围重点中型灌区全部改造一遍的目标任务。

节水型社会建设成效显著。截至目前,以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为载体,淮南市多措并举,强监管、优服务、树标杆、稳改造,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完成了凤台县、寿县、潘集区、毛集实验区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并通过水利部验收;完成了淮南市节水型城市创建,成功入选第十批国家节水型城市;全市现有省级节水型企业20家。

3.1.3 绿色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向好

近年来,淮南市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深入践行“两山”理论,高站位推动生态环境保护,高质量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高水平深化环保改革,高强度推进绿色转型,努力走出了一条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新路。

水环境治理有所提升。持续巩固县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整治成效,东部5个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严格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强化属地管理,加强上下游联防联控,高塘湖、瓦埠湖、焦岗湖等河湖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水生态修复有所改善。通过水生态文明建设,于2018年荣获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市。通过加强湿地管控,新增瓦埠湖为省级湿地公园,新增湿地保护面积8000公顷,全市湿地保护率由29.38%增长到41.59%。扎实开展林业增绿增效工作,提升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能力。强化水生生物保护,实施淮王鱼保护区渔业资源监测工作。

水污染防治有所加强。完成石姚湾净水厂建设,新增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能力5t/d。累计完成城市建成区698km市政排水管网排查,并实施91km市政污水管网改造。开展老旧小区、企事业单位内部排水管网雨污分流改造。分类有序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完成8049户改厕任务。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全市规模养殖场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7.5%。全力推进污染物接收转运设施的建设任务,目前全市14家港口企业使用覆盖率达100%

3.1.4 水利管理制度配套趋于健全

近年来,淮南市推深做实河湖长制,创新工作机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构建“水域+陆域+空域”立体巡查机制,打造智慧河湖长管理体系,扎实推进河湖保护治理。全市建立村级河长工作站,打通河湖治理“最后一公里”,同时,持续推进“五老河长”、企业河长、专家河长试点,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河湖长制网络体系,实现了河湖长制工作主体多元化。

利用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契机,成立淮南中安水利建设有限责任公司,为构建水利投融资平台提供有效支撑。推进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改革,项目招标投标全面进入公共资源交易市场。深化水管单位体系改革和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开展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

3.2 主要问题

近年来,淮南市水利建设虽已取得长足发展,基本建成较为完善的水利工程体系,但与水利行业自身管理要求和实现水利现代化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流域防洪体系还存在短板,水资源配置能力有待提升,河湖调蓄和生态功能较弱,部分河湖、调水工程预警预报科学调度等管理能力不足。

3.2.1 防洪减灾方面

淮河干流正南淮堤防洪体系尚不健全,整体标准有待提升。淮河干流正南淮堤险情频发,出现多处管涌、散浸险情,特别是翁家坡段、砂湖余台等堤段出现管涌群,出水流量大等情况。

行蓄洪区工程体系尚不完善,难以及时有效运用。淮河上六坊堤、下六坊堤、汤渔湖等行洪区尚无进退洪设施,行洪堤身单薄,无法及时有效运用。部分圩堤,尤其是保庄圩的防洪标准偏低,已经影响到区域内重要基础设施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生活生产安全。

支流中小河流防洪标准低,尚需系统规划治理。淮南市淠河、永幸河上段、永幸河下段、泥河防洪标准低,仍需进一步治理,提高流域防洪排涝能力。

病险水库水闸存安全隐患,需跟踪消除风险点。淮南市部分水库、水闸、堤防存在不同程度安全隐患,一些中小型水库还需进行除险加固及时跟踪鉴定,消除风险点。

城市大多沿江河湖泊发展,防洪能力有待提升。淮南市沿淮城市经济较为发达,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人口财富不断增长,城市范围逐渐超出原有保护范围,一旦受灾,损失急剧上升。目前城市防洪体系建设总体较为滞后,部分城市防洪标准仍达不到国家防洪标准规范要求,城市防洪能力与城市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主要包括寿县、凤台县、潘集区等淮南市城区城市排涝泵站规模不足,相关配套建筑物不完善。

3.2.2 水资源调配方面

区域水资源配置体系有待完善。淮南市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少,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配置与生产力布局不适应,流域水资源配置能力有待提高,区域水资源引水和调蓄能力有待加强,区域供水安全保障水平还有待优化。区域内水系互连互通也存在明显短板,河湖库之间互连互通、互济互调能力不足,统筹调配能力仍然较弱。

水资源利用效率有待提高。与安徽省用水水平相比,除城镇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指标优于省内平均水平以外,其他用水指标均高于省内平均水平,其中人均综合用水量是同年全省356.9m3/人的1.3倍,万元GDP用水量为全省GDP用水量57.5m3/万元的2.0倍,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是全省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29.6m3/万元的1.9倍。从整个淮河流域来看,淮南市用水效率低于全省和淮河流域平均水平,在生活、工业、农业等各行业还有较大的节水潜力。

农业灌区工程设施建设有待加强。大中型灌区大多建设时间较早,由于投入不足等原因,存在工程建设范围不到位、渠系建筑物配套不完善、老化失修、灌溉水利用系数低等问题。寿县虽是淠史杭灌区主要供水区,但由于寿县江淮分水岭地区位于淠史杭灌区末梢,干旱年份灌溉保证率偏低,无法保障正常的农业生产。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和续建配套项目仅安排了一些影响工程安全的险工险段和影响输水安全的枢纽工程和卡脖子工程等,远不能满足灌区建设需求。

3.2.3 水生态保护方面

水生态环境累积问题多,河湖管护任重道远。淮南市河湖水质保护总体良好,但淮河干流及其支流均存在超标断面,水质为V类水质,枣林涵入河口、中心沟和木台沟等河段水污染问题依然严重。高塘湖、瓦埠湖、焦岗湖等主要湖泊均存在轻度富营养化。农村水系普遍存在淤堵、岸坡损坏、水体黑臭、水污染严重等问题,生态用水保障程度不高。

水生态空间受到侵占和扰动,生态平衡遭破坏。湖泊水体受围网养殖影响,造成湖体滤食性鱼类减少,生态平衡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弱。部分河道如东淝河以及瓦埠湖、焦岗湖,入湖支流枯水期自净能力差,湖泊水体较为封闭,水动力条件较弱,导致河湖整体生态环境遭破坏;加上河湖水域岸线存在开发与治理不协调现象,部分河(湖)面及岸坡环境较脏乱,造成湿地生态功能减弱等问题。

采煤沉陷区水域面积不断扩大,水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煤矿开采造成县内地表沉陷以及地裂缝等问题,导致土地资源被迫荒弃;造成泥河、永幸河、西淝河沿岸地表沉陷,水系和水利设施、生态环境等方面不同程度的破坏,水面面积不断扩大,水系连通性差,水域内调蓄能力差。

3.2.4 水信息管理方面

现状水信息管理存在信息采集基础设施不健全、信息采集系统不完善、智慧化水平不高等问题,水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安全制度保障体系有待优化。

4  水旱灾害防御网

4.1 历史洪水情况

历史上,淮南市是一个洪涝灾害十分频繁的城市。仅在建国以后,就发生大小洪灾17次,其中较大洪灾有19501954199120032007年等。

1950626日至716日,淮河流域普降暴雨。20d内寿县站降雨328.7mm,蚌埠站降雨523.0mm,淮南市介于两者之间,720日,淮河田家庵水位达22.03m723日最高水位为22.56m,黑张段、石姚段的在防汛中新筑的田家庵小堤浸溃,淮南矿区被水淹。淮南市南岸地区淹没耕地6万亩,村庄70余座,倒塌房屋9000多间,受灾人口4万余人。

19546月至8月,淮河流域大面积连降大暴雨,田家庵7月份降雨488.6mm,占全年降雨量的46.3%,其中最大1d75日)降雨141.8mm727日淮河田家庵最高水位24.03m,为历来最高水位。淮南市淮河两岸一片汪洋,其中淮河南岸淹没耕地12万亩。大通至八公山铁路被山洪冲毁;市区进水,部分企业被迫停产;田家庵低洼地区被淹,倒塌房屋2万余间,直接经济损失达4000万元。

1991年,淮河沿淮、淮南和大别山区连续暴雨,自5月中旬到8月上旬,淮河中游地区有7次降雨过程,不仅降雨强度大,而且持续时间长。淮南站最大24h降雨213mm,最大30d610日开始)降雨达693mm。据分析,1991年洪水,淮河干流蚌埠以上最大30d还原洪水总量仅比1954年小,居建国以来第二位,但区间洪量接近或超过1954年。淮河干流在使用了濛洼、城东湖、城西湖蓄洪区及唐垛湖等11个行洪区后,714日田家庵洪峰水位仍达23.81m,高塘湖最高洪水位达23.37m。因高塘湖内洪,水淹206国道,交通中断达一个月之久,国庆路二十四中学门前、淮南商场、洛河电厂生活区等多处被淹,城市受灾总面积达120m2,其中居民区和道路约为70m2。淮河南岸淹没耕地总面积为10万亩,倒塌房屋3万余间,受灾人口10万余人,直接经济损失3亿元以上。

2003629日至712日,淮河流域淮南市累计降雨量413.7mm76日,淮河第一次洪峰通过时,田家庵水位达24.40m,成为建国以来淮南市最高水位,水位持续居高不下。713日,第二次洪峰通过淮南市,水位达24.37m。受淮河水位上涨顶托,淮南市内河和城市下水系统完全不能自排,形成外洪内涝夹击的态势。全市受灾人口96万人,成灾人口81.7万人,被水围困人口15万人,转移安置16.3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15.1万亩,倒塌房屋5.6万间,损坏房屋9.5万间,直接经济损失13.3亿元。

2007年淮河梅雨期从619日开始,至726日结束,历时37天,比常年偏多13天。梅雨期,淮河流域先后出现七次降水过程,其中78-9日,淮南城区24小时降雨量达到179mm。受强降雨影响,洞山东路、广场路立交桥、夏郢孜立交桥、蔡新路、国庆路等多处城市道路交通中断;田家庵区前锋村、原二药厂住宅区、新淮村、谢家集区莲花市场、八公山区肥皂厂和水泥厂住宅区等多处低洼区域出现严重积水,最深达1m;城市防涝泵站承受压力前所未有,特别是龙王沟排涝站前池水位超过泵房地坪0.86m,通过紧急加固围堰等措施才化险为夷。

 

 

4.2 水旱灾害防御现状

经过多年建设,淮南市形成了较为完善堤防、涵闸、泵站、蓄滞洪区及水库等防洪工程体系,主要有各类堤防1100km、涵闸402座、泵站1543座、水库89座、蓄滞洪区6处、一般防洪保护区2处。

1)堤防现状

淮南市现有确保堤305km,可以防御1954年型洪水,结合临淮岗工程运用,防洪标准可达到100年一遇。保护区内除厂矿企业外,交通有合淮阜高速、合蚌高速、济祁高速、“206”国道及正在建设的商杭高铁等。淮北大堤西起毛集陆家沟,东至潘集与怀远交界处的小朱集,全长66.72km,堤顶高程28.4~27.3m

城市工矿圈堤是淮南市河南四区的主要防洪屏障,西起凤台黑龙潭东至大通区上窑,由黑李段、老应段、耿石段、田家庵圈堤、窑河封闭堤和陈庄隔堤(主要防御高塘湖洪水)组成,堤防全长41.83km,堤顶高程28.1~27.1m

西淝河堤53.7km,其中淝左堤(阚西下段)长39.84km,堤顶高程28.5~27.5m;淝右堤(康张段)长13.86km,堤顶高程28.0~27.15m。茨淮新河堤西起与凤台港河交叉口,东至潘集古路岗,全长38.1km,堤顶高程29.0~31.0m,其中凤台境内堤段长31.4km,潘集境内堤段长6.7km。凤台城防堤长2.84km,堤顶高程27.5m

寿县境内的张马淠堤、正南淮堤、牛尾岗堤、二里坝拦洪堤和寿县城墙主要防御淮河、淠河和东淝河洪水,其中张马淠堤长32.60km,堤顶高程32.3~29.0m;正南淮堤长31.36km,堤顶高程29.5~28.5m;牛尾岗堤长28.40km,堤顶高程28.5~28.0m;二里坝拦洪堤长2.00km,堤顶高程28.0m;寿县城墙周长7.15km,其中西侧靠近寿西湖段长约2.00km,堤顶高程28.5~27.3m

2)水库及涵闸等水利工程现状

淮南市共有中小型水库89座,其中:中型水库3座,总库容14000m3,总汇水面积429.8km2,分别为寿县境内的安丰塘水库(总库容8400m3,汇水面积390.0km2)、大井水库(总库容4660m3,汇水面积33.6km2)、花果水库(总库容940m3,汇水面积6.2km2);小(一)型水库20座,总库容3392m3;小(二)型水库66座。

淮南市共有各类涵闸402座,其中,东淝闸为大(2)型涵闸(过闸流量5000~1000),中型涵闸(过闸流量1000~10016座,分别为:迎河泄水闸、正阳涵、幸福涵、焦岗闸、港河闸、新西淝闸、老西淝闸、永幸河防洪闸、城北湖站防洪闸、青年闸、尹沟闸、泥河枢纽闸、窑河闸及永幸河灌区的龙江节制闸、禹公分洪闸、十里沟分洪闸。

淮南市共有机电泵站1543处(含企业自备泵站),总装机容量19.67kW。其中:大(2)型泵站(装机流量200~505座,装机54650kW,分别为西淝河泵站(装机614400kW,排涝流量180m3/s、引水流量85m3/s)、高塘湖排涝站(装机511000kW,流量150m3/s)、泥河枢纽泵站(装机412000kW,流量120m3/s)、城北湖排涝站(装机411000kW,流量100m3/s)、永幸河排灌站(装机56250kW,排涝流量80m3/s、灌溉流量40m3/s);中型泵站(装机流量50~1024座,装机39200kW;小型泵站(装机流量小于101514座,装机102856kW

3)蓄滞洪区现状

淮南市现有蓄滞洪区6处,分别为寿西湖、董峰湖、上六坊堤、下六坊堤、汤渔湖5处行洪区和瓦埠湖蓄洪区。其中上六坊行洪区、下六坊行洪区、董峰湖行洪区、汤渔湖行洪区位于淮河以北,寿西湖行洪区、瓦埠湖蓄洪区位于淮河以南。

瓦埠湖流域位于淮河南岸,跨淮南、合肥和六安三市,境内有耕地338万亩。1952年建东淝闸后,瓦埠湖被列为淮河蓄洪区。瓦埠湖除1954年蓄洪外,其后就一直没有蓄过淮河洪水。60多年来以1991年内洪水位最高,达到24.32m。市境瓦埠湖蓄洪区面积2093km2,涉及田家庵区、谢家集区和寿县。其中在右岸有孙庙、史院保庄圩,堤顶高程25.9m,防洪标准为防1991年型洪水,排涝标准为7年一遇。寿县在左岸有九里联圩、城南圈堤和窑口、陶店、袁湖3处保庄圩。九里联圩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排涝标准为5年一遇,堤长30.14km,堤顶高程25.0~24.5m,圩堤建有自排涵16座、节制闸2座、灌溉涵3座;城南圈堤防洪标准为40年一遇,排涝标准为10年一遇,堤长11.8km,堤顶高程26.4~26.2m,圩堤建有自排涵4座、排涝站2座,装机8台套容量1015kW,设计抽排流量12.7m3/s3处保庄圩堤顶高程25.9m,防洪标准为防1991年型洪水,排涝标准为7年一遇。

石姚段、洛河洼行洪区退建后成为一般防洪保护区。石姚段、洛河洼行洪区堤防退建加固工程20093月实施,20125月竣工验收交付使用,工程总投资9.33亿元。退建工程实施完成后,两行洪区变更为一般防洪保护区,最大退距1000m,退建后堤防总长24.0km,堤顶高程26.0m,堤顶宽16m,退出面积10.3km2归还河道,一般防洪保护区面积约30km2

4)采煤沉陷区防洪现状

淮南市因采煤而形成的沉陷区较多,现有采煤沉陷面积171.02km2,水面面积约70.91km2,蓄水量约1.375亿km2

淮南市西部沉陷区防汛的重点堤防有谢家集区境内的刘岗拦水坝和八公山区境内的新谢隔堤。新谢隔堤为煤矸石粘土混合堤坝,主堤长1.1km,顶宽6m,堤顶高程18.0m,堤后共筑有二道戗台,一道戗台宽5.5m,高程13.5m;二道戗台5.5m,高程10.5m。汇水面积19.95km2,保护范围内有淮南矿业集团新庄孜矿。刘岗拦水坝为煤矸石坝,主坝长1.8km,坝顶高程20.9m,顶宽4m,最大坝高14m,汇水面积8km2

4.3 防洪排涝标准

按照《防洪标准》(GB50201-2014)、《治涝标准》(SL723-2016),合理确定中小河流防洪保护区防洪标准和河道除涝标准。

中心城区:淮南市中心城区的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排涝标准采用抽排30年一遇、自排10年一遇。

城市乡镇:县城和重点乡镇防洪标准采用20~50年一遇、排涝标准采用10~20年一遇。农村地区排涝标准采用5~10年。一般城区及部分重点乡镇排涝标准为20年一遇,县城采用20年一遇。

重点圩口5000亩以上圩口,以及5000亩以下人口密集、内有重要设施的圩口,防洪标准采用20~30年一遇,排涝标准采用5~10年一遇。一般圩口:5000亩以下圩口防洪标准采用10~20年一遇,排涝标准采用5~10年一遇。

涵闸设施:对于小(一)型、小(二)型涵闸,一般分别按照20年一遇和10年一遇确定设计防洪标准,按照50~30年一遇和30~20年一遇确定校核标准。对具有特别重要防护对象的涵闸,根据《防洪标准》(GB50201-2014)规范要求,另行确定。

4.4 规划布局

根据淮南市境内防洪体系的现状,进一步完善淮南市境内淮河控制性枢纽工程、堤防、分洪河道、蓄滞洪区等组成的防洪骨干工程体系,提高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构建一干十支润两岸,防洪治涝保家园”的防洪规划布局。以淮河干流为“一干”,以茨淮新河、西淝河、永幸河、架河、泥河、淠河、东淝河、窑河等八条主要一级支流及黑河、港河两条二级支流为“十支”。

规划在蓄滞洪区调整建设完成基础上,以河道疏浚措施为主,进一步提升河道泄流能力,强化蓄滞洪区统一管理,鼓励外迁,不断减少区内居住人口数量,进一步提高蓄滞洪区启用标准。持续推进主要支流、中小河流系统治理,达到规划的防洪标准,沿线具有城市、重要基础设施、产业园区等重要保护对象的重点河段开展提标升级。开展山洪灾害防治和重点涝区治理,提高排涝能力与增强调蓄能力相结合,不断完善蓄排得当的排涝体系,提高重点涝区排涝能力。增强洪水调蓄能力,实施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更好发挥已建水库的防洪、供水等综合效益。

4.5 水旱灾害防御重点工程

4.5.1 淮河干流治理

淮河干流正南淮堤除险加固。正南淮堤位于寿县淮河、淠河右岸,南起迎河集泄水闸,北至正阳关以下五里铺,全长31.4km2020年大水正南淮堤险情频发,出现多处管涌、散浸险情,特别是翁家坡段,出现管涌群,出水流量大。

规划加固正南淮堤长31.4km,包括翁家坡、砂湖余台等堤段截渗处理、老鳖窝、建设站南段、董家码头等堤段抛石护岸等。

4.5.2 蓄滞洪区建设

1淮河干流峡山口至涡河口段行洪区调整和建设工程。对上六坊堤、下六坊堤、汤渔湖行洪区进行调整改造。对上、下六坊堤行洪堤加固,上下口门新建裹头;汤渔湖行洪区改为防洪一般保护区,疏浚汤渔湖进口至荆山湖进洪闸段河道;废弃灯草窝圩、程小湾生产圩等。规划六坊堤段灯草窝圩废弃为河滩地,疏浚上六坊堤南汉、二道河及下六坊堤北汉河段,铲除灯草窝圩和废大堤长13.7km,其中灯草窝圩堤7.7km,废大堤6.0km;退田还河面积4.3km2;疏浚河道长17.83km。汤渔湖行洪区建设进、退水闸,设计流量2000m3/s

2安徽省淮河流域重要行蓄洪区建设工程。建设寿西湖、汤渔湖行洪区的通讯预警设施。

3安徽省淮河流域一般行蓄洪区建设工程。瓦埠湖蓄洪区城南、窑口、陶店、袁湖、孙庙、史院以及董峰湖行洪区董岗等7座保庄圩堤防达标建设;瓦埠湖蓄洪区新建撤退道路5.04km,配套桥涵9座等。

4.5-1  蓄滞洪区建设规划工程

序号

工程名称

建设内容

1

淮河干流峡山口至涡河口段行洪区调整和建设工程

上、下六坊堤行洪堤加固,上下口门新建裹头;汤渔湖行洪区改为防洪一般保护区,疏浚汤渔湖进口至荆山湖进洪闸段河道;废弃灯草窝圩、程小湾生产圩等。规划六坊堤段灯草窝圩废弃为河滩地,疏浚上六坊堤南汉、二道河及下六坊堤北汉河段,铲除灯草窝圩和废大堤长13.7km,其中灯草窝圩堤7.7km,废大堤6.0km;退田还河面积4.3km2;疏浚河道长17.83km。汤渔湖行洪区建设进、退水闸,设计流量2000m3/s

2

安徽省淮河流域重要行蓄洪区建设工程

对寿西湖、汤渔湖行洪区的通讯预警设施进行建设。

3

安徽省淮河流域一般行蓄洪区建设工程

瓦埠湖蓄洪区城南、窑口、陶店、袁湖、孙庙、史院以及董峰湖行洪区董岗等7座保庄圩堤防达标建设;瓦埠湖蓄洪区新建撤退道路5.04km,配套桥涵9座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