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23-04-11 15:40来源:区文化和旅游局
【字体:

淮南市“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

 

 

 

 

 

 

 

 

 

苏州大学

淮南市文化和旅游局

○二二年一月

 


 

  

 

“十三五”以来,淮南文化广电和旅游发展稳中有进、繁荣向好。展望“十四五”,“后疫情”时期文化和旅游发展加快转型,旅游对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综合带动功能更加突显,我国文化和旅游业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和机遇。 “十四五”时期,是淮南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突出时代主题繁荣发展文艺水平以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的关键时期,是淮南参与新时代长三角旅游市场和服务一体化建设,率先成为长三角区域重要文化旅游目的地,在安徽“开好局,起好步”中展现更大作为的重要阶段。淮南文化和旅游发展将坚定政治方向、突出时代主题、展示当代形象,立足全新发展阶段、贯彻全新发展理念,以“打造文商旅高品质融合示范区”和“建设长三角文化旅游目的地城市”为总体目标,推动文化和旅游各领域、多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合,进一步助推文化和旅游产业转型、内需扩大、品质提升、个性彰显、要素集聚,力争使文化和旅游成为淮南高质量发展、淮河文化传承、文化创意聚集、高水平旅游的新动力,擦亮“美丽淮南”建设新名片规划期为 2021—2025 年。

 

  

 

第一章 发展基础 - 1 -

一、“十三五”文化和旅游发展成果 - 1 -

二、“十三五”文化和旅游存在问题 - 6 -

三、“十四五”文化和旅游面临形势 - 8 -

第二章 总体要求 - 14 -

一、指导思想 - 14 -

二、战略方向 - 14 -

三、基本原则 - 15 -

四、发展目标 - 17 -

第三章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 20 -

一、加强文物古迹保护利用 - 20 -

二、促进非遗文化传承发展 - 20 -

三、推动红色文化文物传承 - 21 -

四、推进博物馆高质量发展 - 22 -

第四章 推进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 24 -

一、公共服务体系全域化 - 24 -

二、公共服务体系品质化 - 27 -

三、公共服务体系数字化 - 28 -

四、公共服务体系媒体化 - 29 -

第五章 建设现代文化和旅游产业体系 - 31 -

一、创建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 31 -

二、构建旅游产业发展格局 - 32 -

三、推进旅游产业建设进程 - 36 -

四、形成旅游产业产品体系 - 37 -

五、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 46 -

第六章 深化文化和旅游区域合作交流 - 49 -

一、实施空间联动战略 - 49 -

二、扩大国内旅游市场 - 51 -

三、深化区域合作交流 - 54 -

第七章 提升文化和旅游产业管理水平 - 57 -

一、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 57 -

二、增强管理服务能力 - 57 -

三、提升市场执法水平 - 58 -

第八章 明确区县文化和旅游展重点 - 59 -

一、寿县 - 59 -

二、凤台县 - 60 -

三、田家庵区 - 61 -

四、大通区 - 62 -

五、谢家集区 - 63 -

六、八公山区 - 64 -

七、潘集区 - 65 -

八、毛集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 - 66 -

第九章 完善文化和旅游发展保障体系 - 68 -

一、完善文化和旅游管理机制 - 68 -

二、坚持文化和旅游政策引领 - 69 -

三、强化文化和旅游用地保障 - 70 -

四、拓宽文化和旅游投资渠道 - 71 -

五、加强科学与技术创新保障 - 71 -

六、加强技术实施与应用保障 - 72 -

七、提高文化和旅游人才水平 - 73 -

八、提升文旅安全保障的能力 - 74 -

九、加强旅游的生态环境保障 - 75 -

附录 - 77 -

一、 政府“十四五”行动计划 - 77 -

二、 “十四五”启动板块行动计划 - 79 -

三、 “十四五”配套建设行动计划 - 85 -

四、 “十四五”文旅项目行动计划 - 90 -



第一章 发展基础

一、“十三五”文化和旅游发展成果

(一)文化事业发展成就

1.文化保障机制日趋优化

在淮南市政府高度重视下,文化事业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被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持续推进,国有文化企业股份制改造加快,文化事业单位转制有序分类跟进,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的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强化,真正实现了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为文化事业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2.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十三五”期间,淮南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不断加强。规划建设的市文化艺术中心主体工程已完成;现有公共图书馆10个、文化馆9个、博物馆10,乡镇综合文化站73个、农家书屋832个,文化信息基层服务点覆盖到村和社区,全部实现向公众免费开放;共建成村(社区)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060个,形成了覆盖城乡、功能完善、方便快捷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3.文化产业规模和实力不断提升。

“十三五”以来,淮南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15.81亿元,增长7.79%;规模法人单位69个,增速16.9%,位居全省第3位;互联网信息服务、数字内容服务、创意设计服务单位816个,增速2.3%。4家文化企业获国家级认定认证,35家文化企业获省级认定认证。淮南乐森黑马乐器有限公司获评2017-2018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全省第六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焦岗湖影视城获评2018年安徽省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产业园区(基地)。焦岗湖国家湿地公园和焦岗湖影视城分别获评全国、全省青少年研学基地。有力地推动了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淮南作出了贡献。

4.文化保护利用破茧成蝶

“十三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地域传统文化的发掘保护和开发应用。以成语典故为媒,2018年成功申报“中国成语典故之城”;新增全国重点文保单位2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个;寿州古城改造开始破题,市级补助1000万元,寿县每年设立古城保护专项资金5000万元,实施东大街路面整治、古城主街立面改造等古城保护利用重点项目30余项,累计完成投资1.5亿元;实施文物修缮,万人坑教育馆完成了侵华日军淮南罪证遗址保护与展示(一期)工程建设;淮南紫金印雕刻、淮南牛肉汤制作技艺、二十四节气等5个项目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此外,中共淮南市委办公室、淮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淮南市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对今后四年淮南市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工作做出了整体规划。

5.文艺创作百花齐放

“十三五”期间,我市传统戏曲彰显新活力,寿州锣鼓《淝水流韵》荣获第十四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优秀民间艺术表演作品,花鼓灯舞蹈《家乡的红绣球》荣获第十五届中国人口文化奖一等奖,《八月桂花》入围第十八届群星奖舞蹈类决赛,《鸡毛蒜皮》荣获“中华颂”第八届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展比赛优秀剧目银奖,《帮扶情缘》荣获首届“金百花”全国小型戏剧戏曲作品展演“明星剧目奖”,淮河大鼓书《书记拦访》是2020年安徽省戏剧创作孵化计划中唯一曲艺类作品。少儿演艺展现新特色,小百灵少儿京剧团创作节目《金猴迎国庆》《薪火相传扬国粹》《童话西游》连续三年荣获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大赛最佳表演奖,《小小追梦人》《金猴迎六一》《闻鸡起舞》《薪火相传扬国粹》连续四年荣获安徽省少儿文艺调演一等奖,少儿舞蹈《麻花辫》荣获第十届“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展演“小荷新秀”奖。

(二)旅游业发展成就

1.旅游产业地位不断提高

“十三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文化和旅游产业作为高成长性产业加以培育,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领导小组,市委将旅游工作纳入市委常委会工作要点,市政府将旅游开发纳入城市发展规划,深入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形成了文化旅游业发展新格局。

2.旅游收入增长态势稳健

“十三五”期间,淮南市旅游产业实力稳步提升。全市国内外游客接待量、旅游总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9.6%、24.2%,2019年分别达到3114.9万人次、216.4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达15.81亿元,增长7.79%;规模法人数量增加16.9%,位居全省第3位;互联网信息服务、数字内容服务、创意设计服务单位共建成816个。上述各项旅游经济指标的稳步增长,进一步提升了旅游业在我市国民经济中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

3.旅游市场活力显著增强

“十三五”期间,淮南市旅游市场活力显著增强。全市新增A级景区7家、星级旅游饭店5家、旅行社12家,总数分别到达40家、30家、66家。同时我市年均检查各类文化市场经营场所3221家次,累计开展专项行动47次,办理的未经批准擅自从事营业性经营互联网文化活动案,获得国家文旅部通报表彰,淮南市文化旅游市场形象不断鲜亮。

4.旅游产品结构不断丰富

“十三五”期间,淮南市旅游产品结构不断丰富。全市新增国家湿地公园1家、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1家、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家、全国书香之家2个。

5.旅游资源优势全面彰显

“十三五”期间,淮南市坚持变特色资源为发展优势,加快建设以寿州古城、八公山历史文化旅游区、焦岗湖旅游度假区为核心的皖北文化旅游目的地;推动焦岗湖荷花淀、芦苇荡改造升级;建设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八公山四季花海、中沛御泉湾、大通湿地公园、侵华日军淮南罪证遗址保护与展示(一期)等重点项目。淮南市注重融合发展,依托城市建设,已建成寿州古城游客集散中心、舜耕山环山路、焦岗湖新码头、焦岗湖新码头生态停车场、焦岗湖游客中心等旅游基础设施;依托城市商业设施,已建成焦岗湖旅游购物街、万达影城、购物广场等休闲场所;依托工业、农业和采煤沉陷区治理项目,重点打造旅游景区和景点,扩张全市旅游版图。

(三)广电事业发展成果

“十三五”期间,全市广播电视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省广电局的指导支持下,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各方面工作稳中求进、开拓创新,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做出了突出贡献。

1.惠民工程深入实施,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淮南市不断推进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传输覆盖体系构建、文化产品内容供给和公共服务机制体制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截止到2020年底,淮南市共有广播电视台6座,广播频率4套,电视频道5套,开办电视节目5套,中短波发射台1座,调频电视发射台5座,形成了广播电视有线、无线、卫星综合传输覆盖体系。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100%,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100%,人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基本权益得到切实保障。

2.新闻宣传强化舆论引导,主流媒体作用突出

全市广电系统忠实履行“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新闻舆论工作职责和使命,始终保持政治定力和政治敏感性。在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展示新成立70周年的辉煌历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成就淮南市各广播电视播出机构积极唱响舆论主旋律,把握住了正确的舆论导向,宣传效果显著,营造了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很好地发挥了信息主渠道的作用,服务中心服务大局服务群众服务民生主力军。

二、“十三五”文化和旅游存在问题

在全面总结“十三五”以来既有成就的同时,应该正视我市文化和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短板和不足。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规划项目与实施落地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脱节,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利因素,影响了规划目标的实现;文化服务业水平不高,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有待加强;城市文化符号辨识度低,城市形象传播范围小、影响力低;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人才总量不足,基层专业人才缺失;旅游配套设施缺乏管理、文化服务供给不足,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亟需完善。

1.规划与实施存在脱节

十三五文旅发展规划目标实现程度较低,实施过程中困难障碍不断。一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文化和旅游经济发展目标未能顺利实现,部分经济指标至今仍未恢复疫情前发展水平,给下一阶段发展规划带来了不确定性;二是“多规合一”仍然存在障碍和壁垒,在国土空间规划、乡村发展规划、生态环保规划中对文化和旅游业发展预留空间不足,导致文化和旅游项目落地难,发展空间不足,缺乏动力引擎。此外,文旅项目具有建设投入大、盈利能力弱、回收期长、招商难度大的特点,淮南旅游发展起步较晚、旅游市场认知度不成熟,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不高。因此,十四五时期的规划目标设定与实施保障必须综合考量多种因素,保证我市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有效实施落地。

2.文旅发展总体水平不高

十三五期间,淮南市旅游总收入、国内外游客量及增长率长居安徽省中下游水平,。淮南市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名山、名水、名城、名人相映成辉,发展文化旅游得天独厚。但是,大量的文化旅游资源,没有有效开发利用,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文旅融合发展步履蹒跚。至十三五期末,旅游总收入、国内外游客接待量、旅游收入增长率分别居安徽省第14名、第13名、第11名。从整体来看,淮南市的旅游业竞争力明显弱于合肥等周边城市。在区域旅游需求日益旺盛的背景下,淮南市旅游发展必须发挥历史文化资源的竞争优势,通过文旅融合、区域联合提升整体旅游竞争力。

3.文旅产业结构仍需优化

文旅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文旅产业整体呈现“小、弱、散”的局面。当前淮南市文旅企业数量规模普遍偏小,产业化规模和集约化程度不高,产业园区特色不鲜明,文旅产品供给水平低,重大文旅龙头项目和重点项目缺乏,缺少骨干和知名文旅企业。数字产业、数字经济规模有限,产业亮点不突出,招商引资力度不足,新型文旅企业培育不够,文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凸显。缺少旅游龙头项目、大型知名景区,票务经济向过夜经济转化不够,景区质量和内容供给有欠缺,智慧旅游发展速度偏慢。

4.城市文化符号辨识度低

城市文化符号的辨识度还不够高,对城市形象的传播和提升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淮南历史悠久,文化脉络底蕴深厚,拥有能够映射本土特色的城市文化符号,如淮河文化、楚文化、美食文化等。但整体而言,这些城市文化符号的辨识度尚不够高,在长三角地区乃至国内外的影响力还不够强,城市文化符号的内涵故事有待进一步挖掘、传播和展示。

5.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文化和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人才总量不足,结构需要优化,基层专业人才缺失,文艺院团中坚力量薄弱。非遗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急需得到加强,非遗宣传渠道有待拓展,非遗人才梯队建设不够完善,人才培育扶持政策存在缺失或滞后现象。缺乏人才创新创业环境,加之合肥都市圈的虹吸效应,造成淮南市对文旅专业人才的吸引力有所减弱,文旅广专业层次人才(特别是高层领军人才)数量不足。

6.文旅服务体系亟需完善

基层公共文化和旅游设施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现象,文化管理人员不足,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水平较低。公共文化和旅游产品供给不足、缺乏针对性,群众知晓率、使用率处于较低水平,数字公共服务能力发展不平衡。公共文化和旅游产品供给主体单一、企业参与动力缺乏。面向龙头、重点景区的区域旅游公共设施和接待服务设施的规模、质量仍待进一步提升。文旅体服务群体不平衡,农村居民、产业工人群体、残障人士群体、老年群体等公共文旅服务供给不足,不能涵盖全市所有城乡居民基本的文化、休闲和旅游需求。

三、“十四五”文化和旅游面临形势

(一)整体发展环境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而文化和旅游产业作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十四五”期间文化和旅游业承担的历史使命也将更为重大。

“十四五”规划是开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对淮南市文化和旅游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展望“十四五”时期,淮南面临一系列新机遇、新挑战、新任务,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也相应面临着巨大变革与机遇。

1.文化强国战略推动文化强市品牌建设

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设成文化强国。文化强国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和旅游融合是旅游产品创新、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淮南市要发挥优势,做亮文化品牌,加快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成竞争优势、产业优势和品牌优势;创新特色产品,加大非遗特色产品开发力度,探索淮南现代化、市场化、规模化、精细化发展模式;做强文化和旅游产业,突出文化和旅游产业的高成长性产业地位,促进文创产业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加快打造一批特色文化产业园,全面提升文化和旅游产业贡献度。

2.数字文旅体系助推文化产业新基建

中宣部文改办下发的《关于做好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工作通知》明确指出,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是宣传文化界的“新基建”,是贯彻国家大数据战略、推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有效举措。文化产业数字化建设,鼓励以数字化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加强数字文化企业与互联网旅游企业对接合作,促进文化创意向旅游领域拓展。同时,推进数字文化产业与先进制造业、智慧农业等融合发展,发展品牌授权,提升制造业和服务业品牌价值和文化价值。

3.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格局

 “十四五”时期,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将进一步加深,城市文旅竞争日益激烈,淮南作为长三角城市群重要的城市之一,要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借助文旅一体化的力量深化区域生态、人文的联动与互动,深度实施淮南市融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谋深抓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淮南行动,充分发挥毗邻长三角副中心城市合肥的区位优势,以“一廊五地”建设为抓手,以合淮同城化为主攻方向,使淮南的能源优势、水运优势同合肥的铁路公路优势、科教文化优势结合起来,优势互补,强强联合。

4.发展全域旅游,助推乡村振兴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发展全域旅游,将一定区域作为完整旅游目的地,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统一规划布局、优化公共服务、推进产业融合、加强综合管理、实施系统营销,有利于不断提升旅游业现代化、集约化、品质化、国际化水平,更好满足旅游消费需求。

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全域旅游是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促进乡村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乡村社会共建共享,带动乡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全新理念和模式,为淮南市的文化和旅游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可拓展空间和可发挥领域。

(二)淮南市文化和旅游发展优势

1.区位优势明显

——地理区位:中国自然地理的南北分界线

淮南市地处安徽省中北部,淮河中游,区位优越,交通便捷,是安徽省区域中心城市、重要的工业城市,中国新型能源基地;是沿淮城市群的重要节点,合肥都市圈带动沿淮、辐射皖北的中心城市及门户,素有“中州咽喉、江南屏障” “五彩淮南”之称。淮南市是淮河明珠,位于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上,淮南兼具北方的雄浑与南方的娟秀,具有南北交融的历史、文化、景观等特色。2020年底,淮南市总面积553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03.4万,全市辖寿县、凤台县和田家庵、大通、谢家集、八公山、潘集五区以及毛集国家级综合实验区。 

——经济区位:华东的“工业粮仓”

淮南市位于中国东西部经济区的过渡带,华东的“工业粮仓”,中国重要的大型能源基地,处于承东启西、南北对流的重要位置,是沿海通向东西部的走廊。淮南是长三角经济协调会成员,合肥都市圈带动沿淮、辐射皖北的中心城市及门户,省委、省政府重点规划建设的“两淮一蚌”都市圈核心城市,中部“三基地一枢纽”建设的重点城市,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重点开发区域,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项目支持城市。位于淮南高新区的“江淮云”产业基地是省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发展新“增长极”行动计划的重点建设项目,中国移动数据中心、“云海战略”智慧城市、“淮南谷”科技研发孵化平台正在规划建设。淮南市拥有安徽理工大学等5所高校,拥有煤炭开采国家工程技术研究院等7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和中科院淮南新能源研究中心、中科院大气所淮南研究院等2个产学研基地。

——交通区位:立体化网络化交通通畅便捷

淮南地处江淮要冲,过淮河可直趋长江,是古往今来的重要枢纽。从淮南历史上最为久远的古代驿道——寿凤驿道,到淮南三大古道——凤淮古道、淮合古道、阚蚌古道,无不彰显其淮河流域枢纽地位;“而今的淮南对外交通将形成双廊支撑、双港联动、三网融合的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淮南航空、水路、公路、铁路的立体化网络化交通通畅便捷。

双廊支撑:构建“合淮走廊”和“沿淮走廊”两条综合运输通道,加速淮南融入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

双港联动:构建“新桥(淮南)航空港”和“江淮枢纽(淮南)港”为主体的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形成淮南交通对外开放新格局。

三网融合:构建快速铁路、高速公路构成的“快速网”;内河航道、干线公路、普通铁路构成的“主干网”;农村公路、通用机场构成的“基础网”;形成内通外联的交通运输网络。

铁路方面,东连京沪线,西接京九线,京福高铁穿境而过,淮南东站是京福高铁的一个节点,南北向高速铁路在淮南设站,商合杭高铁作为大京九高铁的一段途经淮南,区域内设立3座车站,淮南南站是高速铁路的又一节点,高速铁路网贯通南北,到合肥18分钟,到上海、北京、福州仅需3小时左右,到广州、香港6小时左右。

公路方面,在高速公路上,规划构建“三横三纵”高速路网。横一:S63怀远至凤台高速(宁洛高速淮南连接线)、S10扬州至淮南高速(合蚌高速淮南联络线),横二:S12滁新高速公路,横三:S14滁合高速寿县保义至颍上南照段、S16合周高速公路寿县刘岗至保义段;纵一:G0312德上高速公路,纵二:S19淮南至桐城高速(京台高速公路西绕线),纵三:S17合蚌高速公路。在国省干线上,计划实施国省道项目20个,建设里程约385公里,总投资约196亿元。在市域交通上,积极优化市域公路网,建设运煤公路走廊,降低煤炭运输对城镇的干扰。推进县乡公路升级改造,力争实现镇镇通二级公路。

航空方面,合肥新桥国际机场紧邻市境,机场到市区仅40分钟车程。“十四五”期间规划建设谢家集通用机场、寿县通用机场:谋划潘集通用机场。

水路方面,做优做强做大淮南港,深化统筹港口功能布局,打造黄金水道,实施淮河干线航道升级,由三级航道升为ニ级航道,依托引江济淮工程,规划打通淮河-瓦埠湖-江淮运河-长江航道,形成淮南外运长三角的货运大通道。计划实施水运工程12个,总投资69.8亿元。

2.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突出

淮南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淮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淮河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新石器时代晚期直至春秋早期,东夷中的淮夷人活跃在淮河两岸,其建立的州来国成为淮河中下游地区的一个重要方国。春秋末期至战国晚期,蔡、楚先后建都寿春(今寿县)。寿州古城有近900年的历史,198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200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中国明清城墙”项目。安徽省楚文化博物馆是全国唯一以“楚文化”冠名的博物馆,充分彰显楚文化特色,全面展示寿县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以焦岗湖和八公山为主的自然风光旅游资源丰富,集中体现了淮南市的绿色生态文化特色。淮南市在打造“淮南子”文化、淮河文化、豆腐文化、花鼓灯文化和少儿艺术文化“五张牌”的同时,积极推动《淮南子》古为今用,不断强化塑造“淮南文化”品牌,凸显淮南文化的核心地位。

3.淮河文化带建设,凸显淮河风采

近年淮南市不断推动淮河文化研究中心建设,致力于深化淮河文化研究。以推动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实现文化强市的目标。以楚汉文化、“淮南子”文化、红色文化、成语典故文化、花鼓灯文化、少儿文化、豆腐文化、牛肉汤文化、古城墙文化、民俗文化等多种文化为载体,充分挖掘淮河文化潜力特质,打造具有淮南特色的淮河文化产业集群,建设淮河文化产业带。目前重点推动实施与马来西亚新纪元大学学院共建淮河文化研究院。开设了“淮河学堂”,推广淮河生活体验,助力淮河文化传播。已编撰出版《淮河文化十五讲》,并举办年度淮河文化论坛。

4.产业基础良好,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

“十三五”以来,淮南市加快产业转型步伐,引进了一批符合产业发展定位的战略项目,促进商贸、商务、旅游等传统产业提档升级,引导科技创新、文化创意、现代物流等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形成了符合淮南地方实际的产业体系。各项旅游经济指标稳步增长,旅游产业实力显著提升。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在淮南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着力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全面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落地落实,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淮南与沪苏浙、合肥及省内其他城市之间“三个联动”;全面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安徽淮南样板,推深做实绿色江淮美好家园建设,加快构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全面落实“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指示,进一步激活创新发展动力源。

二、战略方向

(一)强化龙头带动功能,实施重点景区创建工程

坚持核心项目引领,做大做强寿州古城-八公山-焦岗湖旅游黄金带,打造区域旅游名片。以寿州古城、八公山风景区、焦岗湖重点景区推动政策、人才、资金、土地等要素集聚和优化,引进大项目,开展基建提升,形成精品旅游环线。通过重点景区提升创建,从而构建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业态丰富,功能齐全,服务优质的综合性文化度假旅游目的地。

(二)优化空间战略格局,有效整合文旅资源,策动区县旅游协同发展

结合商合杭高铁、江淮运河等重大交通水利项目建设,开展旅游市场对接和旅游线路整合优化,对寿州古城、八公山风景名胜区、焦岗湖等核心景区和交通廊道沿线旅游资源、各区县优势旅游产品进行梳理统筹,重点打造“一心两区三廊双翼”旅游空间格局,实现旅游产业的资源整合、空间聚集和功能提升,从而有效策动区县旅游资源协同发展打造“环城型”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区,以淮南为“核心城市”,以满足淮南城市居民休闲度假需求为目标,创新发展淮南市区周边的乡村旅游产品和项目,合理进行乡村旅游产业布局,完善乡村旅游产业链,打造形成环淮南市中心城区的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区和环城乡村旅游憩带,实现“一城一环”的发展目标。

(三)支持文化和旅游产品创新发展,推进全域旅游产品体系统筹建设

支持文化旅游产品和山水观光度假旅游产品的创新开发和提档升级,聚焦乡村休闲、红色旅游、主题研学等地方优势旅游产品培育,挖掘特色美食、手工艺品、文化礼品等特色旅游项目潜力,实现淮南文化和旅游产品品质整体提升,形成精品旅游产品体系。最终实现淮南市全域旅游产品体系的统筹优化布局和高质量发展。

(四)实施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实现区域文旅市场对接和产品融合

积极响应区域合作号召把握合淮一体化“长三角一体化”等区域协同发展机遇,逐渐突破行政区域界限,因地制宜,加强与邻近中心城市交互合作,安徽旅游强省“五个一批”精品打造工程和全域旅游“四级联建”工程为基础形成与周边城市间的优势互补、依附衍生、同质增强、跨界合作的同城化发展模式。推进淮南与合肥、阜阳等城市重要旅游线路对接和重点文旅资源整合的同时,进一步实施乡村旅游“十百千”工程、“皖乡徽廊”乡村旅游廊道工程,突出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构建“特色板块引领、重点示范区支撑、核心廊道串联”的乡村旅游发展新空间。实现地区和城乡文旅资源的差异互补,为区域联动奠定合作基础。构建3小时交通圈体系的区域旅游合作新机制、商业模式与支撑系统,建设跨市旅游专线和风景廊道,从而推动区域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进程。

三、基本原则

把握新时代特征,明确新方向新使命,实现文化和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升级的文化和旅游消费需求,大力拉动内需,发挥旅游“一业兴百业”的带动作用,实现文化和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文化效益相互促进、共同提升。

(一)坚持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坚持文旅融合,促进文化和旅游与其他领域融合发展,坚持宜融则融、应融尽融,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完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文化和旅游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融合发展,积极推进文化和旅游与其他领域耐融合互促, 实施"旅游+"战略,统筹推进文旅融合、农旅融合、教旅融合、工旅融合发展。深挖旅游资源,合理规划旅游项目,完善旅游基础设施,着力文化、旅游基础设施、配套设施、景区景点建设。以生态文化旅游为主线,以湿地旅游为重点,以文化、康养、研学旅行为特色,融合自然观光、休闲度假、文化体验、研学等系列旅游产品。通过旅游+新型城镇化,形成一批旅游名镇特色旅游小镇。通过“旅游”+“新型工业化”,形成工业旅游示范区。通过“旅游”+“教育”,整合资源,建成市级中小学劳动实践和研学教育基地。通过“旅游”+“第一产业”和“旅游”+“第三产业”,形成文化体验旅游、节庆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温泉养生旅游、康养旅游、研学旅行、体育旅游等业态,多元融合发展。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激发新动能、开辟新空间、塑造新优势,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需求,构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新格局,提高文化和旅游业核心竞争力,实现淮南市文化和旅游业共建共享。

(二)坚持全域旅游理念

建立与全域旅游发展理念相适应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和旅游综合管理制度,以全域发展理念引导淮南市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丰富立体、综合、全方位的产品供给体系,塑造具有淮南地方特色的品牌形象系统,完善主客共享的旅游休闲服务配套设施和管理制度。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文化和旅游业发展的环境,通过文化和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助力淮南市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

(三)坚持项目带动转型

通过有影响力的龙头文旅项目建设带动淮南市文化和旅游业发展,形成重点文旅项目带动,各级文旅产业布局合理、功能齐备、多业融合、特色鲜明的格局,实现文化和旅游产品高度融合,产业加速升级发展。

(四)坚持开放合作共赢

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加强区域协调合作,切实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协同推进长三角文化和旅游发展合作,参与长三角文旅市场和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在合作中增创淮南市发展优势。加强国际交流合作,通过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国际交流,使淮南市的文化和旅游优势资源跨出国门,享誉世界。

(五)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

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作为一个体系整体推进,推动文旅事业与文旅产业交互发展,以事业巩固产业发展根基,培植产业发展沃土,以产业带动事业发展活力,充分解放和释放文旅生产力,激发全民文旅创造力。打破传统旅游边界,探索文化与科技、旅游与科技融合发展新路径,提升文化和旅游科技含量,建设文旅产业与科技深度融合的创新项目和基地。

、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积极参与长三角旅游市场和服务一体化建设,打造长三角区域重要文化旅游目的地。形成文化引领、文旅融合、城景一体、主客共享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建设以文化为核心的文商旅高品质融合示范区。

加速提升现代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新动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打造一批旅游精品线路、精品文化和旅游景区、高品质的休闲度假旅游区,加强淮南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引导产业调整优化,提升宜居环境,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淮河文化传承地、文化创意聚集地、高水平旅游目的地。擦亮“美丽淮南”建设新名片,满足人民群众向往美好生活的新期盼。

(二)主要指标

“加速融入合肥都市圈”和“打造长三角区域重要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发展目标指引下。到2025年将文化和旅游产业打造成为淮南市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之一,推动淮南市发展成为聚集性强、辐射力广、专业品质高的文化强市。加强文化和旅游节事等活动的举办,提升淮南文化和旅游产业的社会影响力。创作影视文化精品,推出一系列能够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优秀作品。

主要指标包括:

1.2025年,国内外游客由2020年的1753万人次增长至2575.7万人次;文旅产业总收入由2020年的106.3亿元增长至156.2亿元;文旅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8%;文旅总收入年均增速8%。

2.2025年,5A级景区实现0突破增加至1-2家;4A级景区新增3家;省级旅游度假区实现0突破增加至1家;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实现0突破增加至2个;省级休闲旅游示范点达到8个;省级特色旅游名镇由2020年的3个增加至5个;省级特色旅游名村由2020年的7个增加至10个;乡村旅游点由2020年的40个增加至100个;星级饭店由2020年的30家增加至100家。

3.2025年,新建10个书报亭;文体活动举办场次由2020年的1413次增加至1800次;文体活动服务群众由2020年的110.16万人次增加至161.9万人次;三馆数量由2020年的29个增加至35个;村级文化服务中心建成比由2020年的96%增加至100%;直接提供就业岗位达到20万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20年的1.5万元增加至2.5万元。

4.2025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相比2020年增加4处,总计12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相比2020年增加7处,总计32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相比2020年增加2个,总计6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相比2020年增加3个,总计24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由2020年的75位增加至120位;非遗传习基地数量相比2020年增加5个,总计15个;乡村文化带头人由2020年的41位增加至60位。

5.2025年,广播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100%;重大主体播放新闻稿件由3660条增加至4200条;预计报刊发行数量达到5.5万份;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由2020年的10218场增加至15327场。

专栏3高质量旅游景区度假区创建

5A级旅游景区:寿州古城-八公山风景区、焦岗湖景区。

4A级旅游景区:安徽第一面党旗纪念园、大通万人坑教育馆-九大候鸟教育基地、茅仙洞景区。

3A级旅游景区寿县文化艺术中心、安徽悦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凤台县抗日民主政府纪念园。

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焦岗湖旅游度假区。

省级旅游度假区:焦岗湖旅游度假区。

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区:淮畔乡村旅游示范区。

省级研学旅行基地:豆腐主题文化园、八公山风景区地质博物馆、茅仙洞风景区(皖北国学研学基地)。



第三章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一、加强文物古迹保护利用

(一)精细化文物管理平台

创建文物安全风险评估和动态管理,加强文物安全制度建设。以资源评估为基础,实施常态化的分级分类保护管理方法,结合智慧化、网络化的方式,逐步形成重点突出、时序合理的保护修复制度和机制。

(二)文物分级型利用

创新文物保护利用思路,树立统筹理念,提高文物分级型利用。探索以整体保护为核心思路的活化利用新路径,确立淮南文物合理利用模式,出台文物预防性保护导则,分级保护利用文物,以文物级别高低确定保护标准高低,重视文物利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强调“保护与利用并重”,对全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周边建设加强管控。

(三)文物开放性利用

坚持精准保护、精准开发的理念,支持文物开放性利用。落实市文物保护利用规划,坚持统筹规划、整体利用、项目推进的思路,做好文物资源特点与城市空间布局、社区需求等多方外部环境相衔接。充分发挥文物资源应有的价值和魅力,统筹推进战国楚王陵考古遗址公园与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寿春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综合性文物文化中心。

 

二、促进非遗文化传承发展

(一)推动文化艺术创作创新

建设淮河文化研究中心,深化淮河文化研究,紧扣“淮河文化”建设主题,创作系列文艺精品,提升文艺原创力,积极组织文化文物单位开展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建立创意产品研发、投融资服务和营销推广平台。大力推进“非遗文化圈”建设,积极申报省、市、区级非遗项目及传承人,深入挖掘非遗文化的时代价值,把非遗文化推广开来、弘扬起来、传播出去。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体现淮南文化精髓、反映地方生活特色、传播当代社会价值观念、符合时代进步潮流的优秀作品。

(二)策划承办历史遗产保护利用系列活动

借助淮南历史文化的品牌优势,加强同国内外遗产保护组织、机构的合作与交流,积极学习、借鉴遗产保护的先进理念和经验。强化淮河文化带保护宣传力度,整合民俗文化品牌活动,规划筹建淮南传统工艺展示体验中心,全方位展示淮南城市风采,提高淮南城市美誉度。

三、推动红色文化文物传承

(一)建立革命文物保护体系

摸清全市革命文物资源底蕴,建立健全革命文物保护体系,完善革命文物保护平台。开展革命文物从业人员专业知识、法律知识、旅游管理知识的培训工作,进行规范、系统的专业指导和研学。通过举办革命文物与法律学术研讨会、开展革命文物咨询服务活动,向公众科普革命文物价值。

(二)大力发展红色旅游

以革命文物主题为主线,建设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文化研学基地。推出一批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研学旅行、体验旅游项目精品线路,推动革命文物“活”起来。鼓励学校、党校到革命旧址、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开展现场教学。探索建立革命旧址、革命博物馆纪念馆与周边学校、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驻地部队、城乡社区的共建共享机制。

四、推进博物馆高质量发展

(一)丰富博物馆类型

优化博物馆设施系统布局,构建更加多元的博物馆文化体系。建设以寿县博物馆为龙头,各类主题博物馆为主力的淮南博物馆设施新格局。促进专题特色博物馆、高校博物馆建设,加强革命老区、脱贫攻坚地区以及行业博物馆建设,鼓励自然类、科技类、考古遗址类、工业遗产类、生态类、社区类等专题馆建设。推动博物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提高全市博物馆覆盖率,鼓励并支持区县博物馆、纪念馆以及乡村博物馆的建设。

拓展博物馆集群云端体验方式。挖掘和整理博物馆资源,开设网络云展览,统一对接媒体平台与互联网企业,推出特色展览的360度全景展示,吸引公众“云逛”博物馆。重点落实陈列内容的丰富度和形式的创新度,把知识性、趣味性和观赏性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云端展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二)拓展博物馆教育功能

提升博物馆展陈质量,鼓励原创性主题展览,支持联合办展、巡回展览、流动展览、网上展示,提高藏品展示利用水平。实施馆藏珍贵濒危文物、脆弱性文物保护修复计划。开展“淮南青少年走进博物馆”系列活动,完善大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教育教学长效机制。结合数字化技术打造现代科技馆,吸引观众亲自动手参与体验活动,使观众从被动受教育模式转变为主动的知识探索模式,努力发挥博物馆在科普教育、公众素质教育等发面的多元功能。

专栏4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原寿春楚文化博物馆)改造利用

安徽楚文化博物馆改造利用:对安徽楚文化博物馆进行整体改造提升,实现硬件方面包括园林景观、陈设布展、智慧化水平、安全安防等方面在内的全面升级;依据楚文化博物馆丰富的馆藏量,建立文物修复、研究、管理中心,利用Web3D技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一体化数据库等数字技术,打通博物馆内文物资源和业务数据的互联互通,搭建公众展示传播系统和内部管理运营系统;通过VR高科技技术,展示楚文化发源演变至今的过程,真正实现“静止文物活起来,传统文化传下去”;增强文化产品策划、设计、联络生产和IP资源营销能力,形成自我造血循环。



第四章 推进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一、公共服务体系全域化

(一)促进公共服务全域化

加强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优化文化和旅游公共设施布局,推进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全域化。加强旅游交通设施建设,提高旅游目的地可达性。统筹安排旅游廊道体系建设,丰富沿线公共服务设施,增加生态停车场、旅游驿站数量。强化旅游集散中心、游客服务中心、咨询中心的公共服务功能,优化升级旅游景区、度假区、休闲街区、游客服务中心的标识及导视系统。

(二)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

加快完善淮南市各级各类文化艺术基础设施布局,实现文化服务功能的社区全覆盖。研发一批能够反映地域特色、时代气息的文化标识,加大文化活动宣传力度,打造一批高品质的公共文化产品,丰富文化活动内容。依托高水平的公共文化设施和旅游管理体系,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科技博览、教育交流活动,扩大淮南文化的影响力。

发挥高校及产业园区的文化体验功能优势。立足淮南市内各大高等院校、科创园区,以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集聚、共享、融合为抓手,有序有限开放高校以及产业园区的公共文化场所,激活全民创造力与能动性,提升全民文化素养,促进全民文化繁荣。

(三)健全旅游交通体系

1.交通体系文旅化

结合“+文化”发展模式,推广实施协同交互理念,在淮南各区县集散中心设置文化和旅游导视牌,同淮南市旅游交通指引导视牌系统紧密衔接。建设覆盖古城文化遗产点、文化和旅游体验区的完整指引标识系统,将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的工作落在细节实处。将游客集散与换乘中心、游客咨询中心纳入城市旅游交通体系,在城市旅游交通体系突出淮南市特色与文化遗产展示功能,增强游客咨询、交通集散、特色餐饮与旅游商品展销等服务能力。

2.水上交通体验化

塑造水上旅游交通体系,搭建水上游线系统。根据《淮南港总体规划调整(2014-2025年)》关于旅游岸线规划布局,在焦岗湖北岸规划旅游码头岸线400米,东南岸边规划200米。在江淮运河沿线寿县北门规划300米旅游岸线,在瓦埠规划100米旅游岸线。在寿县境内安丰塘规划100米旅游岸线。展示淮河流域悠久的文化渊源和古朴的民风民情,丰富淮南市旅游产品。



专栏5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重点项目

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按知识城市标准,提升完善淮南市各级各类博物馆、图书馆、艺术馆、展览馆等文化艺术基础设施布局,实现文化服务功能社区全覆盖。加快淮南市科技创新馆、煤炭工业博物馆、淮南市文化艺术中心、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寿州窑博物馆等项目建设,推进淮南市文化馆、图书馆达标上等级工程。

重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对现有旅游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在重点旅游景区建设一批智能化旅游集散中心、游客服务中心、资讯中心等。拟在景区度假区内,新建游客服务中心8个(八公山景区游客服务中心、焦岗湖景区游客中心、安丰塘游客服务中心、隐贤古街游客服务中心、新四军陈列馆游客服务中心、凤台县抗日民主政府纪念园游客服务中心、淮上明珠景区游客服务中心、茅仙洞景区游客服务中心)。

3.旅游交通特色化

——自驾旅游风景道

以淮南交通干线为基础,提升旅游公路的景观性,重点打造6条主题鲜明的旅游风景道,构建淮南自驾旅游体验环线,连接景区内主要旅游景点,以景观节点、植被绿化、艺术小品、休闲驿站等手段展示淮南地理人文风情,打造流动的公路画廊观光线,形成畅游淮南自驾交通格局。

——全域自驾服务体系

对接全域自驾旅游交通格局,完善国省干线公路旅游服务功能,依托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乡村旅游区、休闲公园等旅游资源富集区,结合现有的旅游集散中心、公路服务区、旅游营地等公共服务设施资源,合理布局自驾旅居营地、自驾服务站,以及简易驿站、港湾式停靠站、观景台等公路驿站,构建全域自驾交通服务体系。

——绿道慢行体系

结合淮南的特色山水人文资源和未来旅游发展格局,因地制宜,强调特色,构建淮南市生态休闲绿道体系。结合城市道路建设项目和旅游公路配套绿道设施分期建设项目,重点建设和提升焦岗湖绿道瓦埠湖沿湖绿道、田家庵城市绿道、安丰塘绿道、凤台乡村绿道等特色旅游休闲绿道。

专栏6 主题旅游风景道建设重点项目

“绿色氧”旅游风景道:依托十涧湖西路、国庆西路,连接十涧湖湿地公园、龙湖公园上窑森林公园高塘等景区景点,打造以“绿色富氧主题的旅游风景道

“时尚都市”旅游风景道:依托淮河大道,连接舜耕山风景区淮南新城君悦广场、淮南市奥林匹克公园、智慧谷淮南现代产业园等旅游点,以都市休闲、文化体验、科技展示特色,打造以“时尚都市”为主题的旅游风景道。

“古韵源”旅游风景道:依托G328、塘北路连接寿县古城、安丰塘水利文化旅游区、寿西湖农场、隐贤古镇、正阳关等旅游点,以古城风光、水利文化体验为特色,打造以“古韵寻源主题的旅游风景道。

“田园风情”旅游风景道:依托G206、S230连接瓦埠湖瓦埠古镇甸红色文化小镇、炎刘乡村集聚区旅游点,以乡村田园、湖泊体验为特色,打造以“田园风情”主题的旅游风景道。

“湖光山色”旅游风景道:依托S12,连接八公山、焦岗湖国家湿地公园等旅游点,打造以“湖光山色”主题的旅游风景道。

“滨水乡野”旅游风景道:依托沿淮路、淮凤路,连接沿线乡村资源、滨水公园旅游点,打造以“滨水乡野主题的旅游风景道。

二、公共服务体系品质化

(一)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评价制度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机制。从淮南市的场馆设施、建设形式、资金投入、服务质量、流程规范、监督评价体系等多方面着手进行标准制定,明确公共文化机构的目标责任,共筑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反馈机制。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产权保护机制,深化产权保护意识,对于储备开发和已经投入使用的公共文化服务自主品牌,安排专人及时进行备案登记并持续跟进商标注册、版权登记及专利申请等后续产权保护工作。

(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进一步提高淮南市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服务水平,鼓励实行错时、延时服务。完善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科学制定市区县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目录,开展订单式”“菜单式服务。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融入城乡居民日常生活,充分保障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和流动人口等特殊群体的文化权益。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与教育融合发展,设立面向中小学生的课外教育基地。

三、公共服务体系数字化

(一)构建公共服务数字化体系

1.加快布局数字文旅新基建

打造适应新消费场景的数字文旅解决方案,以新思维打造淮南市数字文旅新基建。通过5G新基建等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将5G新基建应用与博物馆、图书馆、红色旅游结合,让文化教育、红色体验更加生动。

2.加快智慧信息平台建设

通过“一平台三中心”的建设,即数字文旅平台、数据中心、对内管理中心、对客服务中心,实现文旅公共服务、产品展示交易、智慧营销、政策发布和政府管理的线上集成,推动文物、图书、展览、文创等内容的数字化展示,形成由大点到小点的全市咨询点覆盖。升级淮南市智慧旅游数据管理平台,建设淮南文化和旅游大数据中心,实现平台信息资源同源互通,实现文化和旅游项目实时在线更新互动。规范城市旅游导览系统、旅游标识牌建设,完成各旅游景区、火车站等重点旅游窗口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建设,实现旅游公共信息全域化覆盖。

(二)建设一站式服务平台

整合智慧交通、智慧文旅等平台,以信息化为纽带,促进淮南市交通与文化和旅游产业有机融合。抓住5G和“互联网+”发展机遇,以共享共建为出发点,推动区县公共数字文化综合服务平台和区域性公共数字文化综合管理平台建设,提升基层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综合管理能力和共享服务能力,提高群众获取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便捷度。最大限度地整合文化和旅游、交通、金融、市场监管、医疗、安全等方面信息,通过一个平台满足消费者对交通、文化和旅游消费的需求,努力营造安全、便捷、舒心的消费环境。以移动互联网为载体,促进交通、文化和旅游等一卡通互联互通,推进信息共建共享、管理协同、票务服务一体化,实现对消费者“一站式服务”,为公众交通出行提供便利。

专栏7 文旅公共服务数字化重点项目

公共服务数字化平台:加快淮南市公共服务平台的数字化、智能化建设,景区内采用电子票务系统,实现景区数字化和智能化电子票务管理,采用闸机、手持机等智能验证设备快速验证二维码、身份证等电子凭证信息。促进旅游项目、产品、服务等对接融合,探索推出“畅游长三角”“惠民一卡通”“旅游护照”等产品,改善游客体验。

四、公共服务体系媒体

(一)推动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提质增效

坚持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建设,坚持内容供给和基础建设并重,稳步提高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在公共服务上提质升级,更好服务广大人民群众。到2025年,覆盖城乡、服务便捷、保障充分、充满活力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公共服务数字化、高清化、网络化、智能化、移动化水平大幅提高。

(二)构建“智慧广电+公共服务”体系

结合淮南市实际条件和实际需求,以标准化建设、均等化提升、智慧化发展为总体思路,以推动媒体融合为内驱动力,健全完善新时期新阶段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坚持守正创新,以推进广播电视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深化广播电视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创新为重点,推动广播电视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慧化发展,初步形成布局合理、竞争有序、特色鲜明、形态多样、可持续发展的智慧广电新格局,使人民群众能够享受更加丰富、更加优质、更加便捷的广播电视服务。

(三)优化全媒体融合机制

突出“融”字当先,对照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最新要求,加强建设全市和各区县级融媒体中心,初步建成新型主流媒体的重要力量和主流舆论格局的基层阵地,培育全媒体传播体系的样板标杆。积极支持广电机构发挥整体优势和视听特长,运用市场机制加快打造技术先进、特色突出、用户众多、自主可控的新型传播平台。将淮南市广播电视系统打造成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广播电视主流媒体,更好地服务于淮南经济社会实现快速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总体目标。

(四)奏响新闻舆论宣传“最强音”

聚焦核心宣传,不断深化拓展广播电视“头条工程”建设和视听新媒体“首页首屏首条”建设,多形态、多角度、深层次、持续性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推出一批有特色有影响、成系列品牌的宣传报道。


第五章 建设现代文化和旅游产业体系

一、创建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一)文化产业发展结构

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增加文化产业产值占全市GDP的比重。继续保质保量地增加全市各类文化企业法人单位数量,为文化产业相关从业人员的就业提供便利,扩大现有文化企业经营规模。重点打造淮南市八大文化园区项目,争创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初步形成以文化旅游、文化创意、数字内容生产、设计服务、工艺美术、文化产品销售和生态文化为发展重点的文化产业结构。

(二)文化产业发展类型

继续扩展文化产业总体规模和核心领域产业规模,利用数字文化产业建设,重点培育文化龙头企业和文化总部经济,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充分彰显淮南文化,深度阐释淮南文化内涵,广泛传播淮南文化品牌,持续推广淮南文化生活。将淮南市文化产业打造成为淮南文化的核心叙述者、传播者和引领者。

全面繁荣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艺精品创作,利用淮南文化产业推出一批讲述淮南故事、体现淮南文化的精品力作。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系统性的保护和创新性的开发利用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升级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打造具有淮南特色的,引领全国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以数字文化产业为核心,打造更加健全、更具区域影响力、科技含量更高、创新能力更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文化产业集群,争取建成全国数字文化产业集聚区、国家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通过公共文化服务助力和文化产业带动,吸引乡村青年返乡创业,助力乡村振兴。建立文化产业投资负面清单制度,保障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专栏8 文化产业重点项目

深化淮河文化研究,推动淮河文化产业发展。以楚汉文化、《淮南子》文化、战例文化、循吏文化、红色文化、水运文化、成语典故文化、神话传说文化、水利文化、花鼓灯文化、少儿文化、煤炭文化、豆腐文化、牛肉汤文化、古城墙文化、民俗文化、古墓葬文化等17种淮河文化为载体,充分挖掘淮河文化潜力特质,打造具有淮南特色的淮河文化产业集群,塑造淮南文化形象标杆。持续推进淮南文化产业博览会、淮河文化研究中心、八公山豆腐文化产业园、206文化创意产业园、中国·淮南少儿艺术文化园、安成文化产业特色集群、“紫金石—寿州窑”唐风雅苑文化园、焦岗湖影视摄影基地、淮南市文化设备用品和创意园区、淮南子文化园、焦岗渔歌生态文化产业园等项目的举办和建设。

二、构建旅游产业发展格局

(一)旅游产业发展空间

加快推进淮南市全要素资源保护开发和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实施纵深发展,深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多元化的文化和旅游产品体系构建,持续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一心区三廊双翼的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空间布局。

一心:田家庵城市旅游集散中心。以淮南市田家庵区所辖区域的中心城区为核心,统筹城市服务功能、城市基础设施和都市旅游资源,开发城市旅游、生态旅游、博物馆旅游、运动康体旅游、商贸夜市旅游、节事旅游。以高铁站、汽车站等重要交通枢纽为基础,实现城市旅游综合交通枢纽和集散、接待、购物、娱乐等功能的优化和升级。

两区寿州古城-八公山历史文化旅游区,以寿州古城、八公山风景名胜区为主体,联动茅仙洞、卧龙山、春申君文化园等景点,以观光、休闲游憩、历史教育文化体验为主要功能,形成以楚汉文化、养生文化、民俗文化、战争文化及生命起源为主题的历史文化旅游区。加快推进寿州古城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建设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寿县文化艺术中心项目,对老博物馆进行综合利用,古城内闲置公共建筑和私人设施置换改造研学基地、营地、青年旅社等。依托八公山的深厚历史文化资源,挖掘中华美食豆腐、八公山传说等资源,对八公山风景名胜区进行提升改造,建设八公山康养文旅小镇、豆腐文化博览园项目完善旅游区游客集散中心和配套设施建设,积极协同寿州古城共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焦岗湖国家湿地公园文化旅游区,以焦岗湖国家湿地公园、焦岗湖影视小镇、度假村、荷香小镇为核心,建设焦岗湖生态养生文化旅游综合体、水乡风情文旅园、文化康养中心、乡妹子田园综合体等项目,形成以生态湿地、温泉度假、影视基地、民俗文化、康养度假等为主题的淮水风情休闲度假旅游区。以万亩荷花、特色水产、鲜果港、花田花海、御泉湾为基础,大力发展“赏荷花”、“品湖鲜”、“摘鲜果”、“观花海”和“沐温泉”等特色旅游项目,深化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大力开展户外露营、绿道骑游、康养旅游、运动休闲、研学旅行、房车旅游等旅游项目。加快推进焦岗湖国家湿地公园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力打造焦岗湖国家湿地公园、焦岗湖影视文化基地、中沛御泉湾温泉小镇、花田花海农旅综合体、乡村旅游等板块,全面打响“淮河大湿地、安徽焦岗湖”的旅游品牌,把文旅产业培育成全区支柱产业,努力把焦岗湖湿地公园打造成为长三角重要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之一。

三廊:淮河生态文化旅游廊道以淮河为产业发展轴串连沿岸绿水青山,紧密结合现代滨河休闲文化、生态农业文化理念,打造淮河生态游憩带。开辟淮河航道旅游线路(水上观光),依托沿淮河流域的湿地、渔业、现代农业等资源,以体验淮畔乡土文化为特色,开发淮河生态湿地旅游项目,发展乡村民宿、自驾车宿营地和养老居住地。江淮运河百里画廊,沿江淮运河打造乡村生态旅游经济带,形成连通长江、淮河两大流域的乡村文化交流体验走廊,重点开发沿线乡村文化旅游项目区、乡村休闲旅游度假区,与合肥形成区域联动。围绕中国最古老的农业水利工程安丰塘及周边乡村的保护与利用,深入研究古代农业水利工程的运行理念、模式,开发高端度假、现代农业、科普教育、文化交流等乡村旅游产品。规划建设寿州古城沿瓦埠湖(江淮运河)至新桥国际产业园的“百里画廊”水上游线和东淝河、淮河水上游线,重点培育 “楚汉风情·百里画廊”凤寿路市级乡村旅游廊道舜耕山-上窑山城市旅游休憩廊道,以东西走向的舜耕山为轴线基底,将山南新城、日军侵华遗址、东辰煤矿旧址、九龙岗、淮南市青少年文化体育中心、龙湖景区、田家庵1976城市记忆项目等文化和旅游资源进行有机串联、提升设计;以上窑山为依托,同步完善寿州窑遗址、高塘湖旅游配套设施,提升文化和旅游产品服务质量,打造淮南地方特色鲜明的旅游休憩廊道,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主题丰富、规模宏大的城市游憩休闲场所。

双翼:南部旅游发展抓合肥都市客群,主动对接合肥、安等周边市场,丰富乡村休闲、农业文化体验古镇文化体验红色旅游等旅游产品内涵、提升品质有效导入客源;以安丰、隐贤镇为核心,建设中华农业水利文化旅游区;以瓦埠湖为背景,依托瓦埠古镇文化、小甸红色文化、陶店回乡文化,建设瓦埠湖水上休闲度假项目发展滨湖康养度假、红色研学旅游。以刘、炎刘社区为核心,开发田园休闲度假产品。北部旅游发展翼,对接蚌埠、阜阳亳州等周边市场加强旅游联动,大力开发非遗文化展示、乡村体验、农业休闲、红色研学等旅游产品。以板张集烈士陵园、抗日民主政府纪念园景区、沟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等资源点为依托,活化红色资源,开发红色研学、红色体验类旅游产品。以东辰生态园、武庙生态旅游园为依托,继续拓展、提升现有乡村旅游项目的内涵和质量,延展乡村休闲度假、农事体验产品。规范引导开发大通区九龙岗民国小镇休闲集聚区,以人文历史为基础,以民国风情为核心,打造集民国文化、红色文化、路矿文化、研学教育、美食餐饮、生态游憩于一体的特色民国风情体验产品。以凤台县花鼓灯艺术团、凤台县推剧团和凤台县花鼓灯艺术学校为基地,继续创建精品花鼓灯和推剧文艺作品,扩大淮南文艺产品影响力。

(二)旅游产业发展类型

1.研学旅游产业

大力培育研学旅游产业,凸显淮南人文精神。充分开发淮南的文化研学旅游路线,通过“微旅行”方式,把淮南“散珠”式、碎片化的历史遗存、人文故事、创业道路、市井生活等旅游资源,通过不同的主线串连成“小而深”的研学旅游体验产品,打造一个“研学淮南”品牌,一个多层级的研学基地系统,一整套研学创新产品体系,一个生态良好的研学服务企业圈。

2.中医药养生旅游产业

打造“健康淮南”品牌,推动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探索建立“医、护、养”一体化新模式。积极推进“旅游+康养”等新业态发展模式,活化八公山地区的宜居环境,利用好发挥《淮南子》中的养生文化资源优势,培育养生文化产业链,创建养生文化品牌。

3.乡村旅游产业

立足淮南的乡村资源禀赋,讲好源自乡村的地域、文化、产业特色故事,发展具有不同地域特色的观光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手工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举办花卉观赏、农事体验、健身康养、文化体验等乡村旅游活动,提升乡村旅游影响力。积极参与安徽历史传承溯源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建设,承担打造全国乡村旅游学习体验线路任务。

4.数字旅游产业

大力发展数字影视、数字动漫、数字游戏、数字文化衍生产品等相关产业,不断完善数字文化创意产业链。以淮南地方历史和传说为主题,重点建设一批以影视剧淮南取景地、淮南文化科技动漫产业园为代表的影视动漫旅游项目,优化和提升焦岗湖已有影视基地等,通过影视文化基地建设助推全域旅游发展,提升对外宣传和区域合作水平。

专栏9 旅游产业重点项目

毛集试验区焦岗湖生态旅游开发、大通区上窑山风景区、大通新四军纪念林、万人坑红色旅游教育基地、中沛焦岗湖生态养老文化旅游综合体、焦岗湖湿地公园、八公山风景区综合提升、八公山区“京彩欢乐世界游乐园”、“蒸汽机车时代”体验观光之旅、八公山旅游区创建5A景区、八公山旅游商品一条街、都市乡村大世界休闲旅游区、淝水之战遗址主题公园、淮西湖公园、焦岗湖影视城2期/3期、南塘湖国际旅游度假区、卧龙山风景区、武王墩墓、凤台县农村三产融合园、凤凰湖水上乐园、安丰塘保护与旅游开发、寿县水上旅游综合开发、寿县蜀山现代产业园文旅城、中共安徽省第一面党旗纪念园、寿县古城游客集散中心、古城景区5A创建等。

三、推进旅游产业建设进程

(一)重点优化全域旅游空间

以完善城市旅游功能,打造全国重要的文化旅游目的地为总目标,在全市旅游空间格局规划的基础上,重点优化建设“两区一带一古城”旅游空间。两区:八公山历史文化旅游区,以八公山、茅仙洞、卧龙山为核心,整合寿县、八公山森林公园,建设以生命起源、楚汉文化、养生文化、淮河文化、战争文化为主题的历史文化旅游区。焦岗湖休闲度假旅游区,以焦岗湖、焦岗湖影视城、焦岗湖度假村为核心,建设滨湖风情小镇和奥特莱斯小镇,形成以生态湿地、温泉度假、旅游购物、影视基地、马术俱乐部、游艇等为主题的亲水乐水休闲度假旅游区。一带:舜耕山-上窑山城市旅游带。以舜耕山脉、上窑山为依托,串联泉山湖、山南动漫乐园、日军侵华遗址、东辰煤矿博物馆、九龙岗城市记忆、世行生态修复项目、高塘湖万荷园及中心岛项目、新四军军事文化体验园,完善旅游功能配套,形成集游乐体验、怀旧追忆、爱国主义教育等为特色的城市旅游带。一古城:寿县古城文化旅游区。以寿县古城墙景区、安丰塘景区、瓦埠湖景区为核心,建设寿州古城恢复、寿州古城游客集散中心、寿县报恩寺创建提升和寿县水上旅游综合开发等项目,打造文化繁荣、生态良好、设施完善、服务一流的古城文化旅游区。启动国家5A级景区创建。

(二)积极推进旅游创新试点

以寿县寿春镇(寿县古城)和八公山乡(八公山森林公园)、八公山区山王镇(八公山景区)、凤台县李冲回族乡(茅仙洞景区)和谢家集区唐山镇(卧龙山景区)为依托,重点支持区域旅游业创新发展,打造具有全域旅游功能的安徽旅游改革发展先行示范区。

围绕“习习楚风,悠悠汉韵,动力之城,阳光淮南”城市主题形象,开发旅游市场,提升游客对淮南旅游的认知度。近期以周边300公里地级城市以及苏北、鲁南、豫东为近端市场,重点开发合肥、南京、徐州等目标城市客源市场。2017年后,延展至600公里范围内大中城市,重点针对长三角地区和上海、杭州、武汉、郑州等目标城市客源市场进行开发。积极拓展境外市场,加大淮南旅游在台湾的宣传。

四、形成旅游产业产品体系

(一)打造两大核心产品

1.历史文化旅游产品

深入挖掘楚汉文化豆腐文化、煤炭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多元文化底蕴,系统研究梳理淮南文化的历史文脉,大力开发文化创新体验产品。通过创新手段将文化予以再现和演绎,将文化故事转变成旅游产品,让文化体验也能活灵活现,最终实现旅游产业收益的最大化。

专栏10 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重点项目

淮河流域文明自然研究院:淮河文化作为安徽的四大文化圈之一,既是安徽重要的区域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淮河地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淮河文化融合了中原文化、吴楚文化并以此为基础形成的一个区域文化,具有兼容性和过渡性的特点。建设淮河文化研究中心,推动淮河文化的深层次研究,发掘淮河文化和淮河流域的内涵和底蕴,有利于从根本上推动淮河文化产业的创造和发展。以淮河流域的历史、文化、典故和习俗为主要研究方向,应充分挖掘淮河文化的潜在价值,服务于建设具有淮南特色的淮河文化产业链条,打造文化和旅游产业集群,形成让市民和游客易于感知和认可的文旅形式和项目,最终为丰富淮南文化旅游内涵,塑造高质量的淮南文化旅游形象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寿州古城-八公山历史文化旅游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项目(1)以寿州古城景区和八公山风景名胜区为发展基础,依托古城和八公山的传统文化资源,提升寿州古城和八公山的文化旅游品质,由单纯的观光游转变为历史文化休闲体验游。大力发展寿州古城和八公山的复合型旅游项目,结合地方节事开展文化、休闲、购物等旅游活动,将寿州古城-八公山历史文化旅游区建设成为国家级特色文化旅游目的地,以国家5A级景区的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和施工建造。(2)努力提升古城风貌景观,讲好成语故事,深化成语典故研究,助力出版淮南成语典故研究专刊,打响古城文化品牌。(3)加强古城“活保护”,切实保护古城传统风貌景致和空间肌理,通过全息投影、VR技术实现古城场景再现,打造以淝水之战、豆腐制作等为主题的情景化体验产品。对现有演艺资源与平台进行整合利用,运用现代科技,创新演出形式,提升节目创意度,突出寿县地域特点和文化特色,寿州锣鼓、花鼓灯、抬阁、推剧等特色表演走入景区。

2.山水休闲旅游产品

淮南的山水观光旅游产品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在以八公山为代表的自然和文化观光产品,以上窑森林公园为代表的生态森林观光产品,以焦岗湖、淮河风情段为代表的水体观光产品等基础上,深层次开发产品附加值,优化提升有代表性的资源,形成淮南旅游的龙头与精品,打响做亮淮南山水观光休闲旅游品牌。

专栏11 山水观光休闲重点项目

江淮运河百里画廊:包括入淮口、东淝河和瓦埠湖3个景观区,突出田园乡野自然风光和乡村民俗文化特色,植入楚汉图腾、色彩、纹饰、文字等文化元素以及“淝水之战”场景。运用现代设计技艺手法,融合恢弘大气、勇于竞争文化特征,展示山城辉映、山水相融、湖天一色的自然美好画卷。发挥两岸林带生态防护、美化水岸、彰显文化功能,错落有致,灌乔搭配,相互映衬,成为百里画廊中绿色和谐空间。

淮河南岸滨河湿地:针对淮河南岸大片的滨河湿地风光带,统筹规划提升淮河南岸滨河风貌,塑造淮河城市特色风光带的旅游功能,串联沿线旅游资源。以湿地观光、瓜果采摘、湿地休闲、湿地科普、湿地探险、运动疗养等为主题,培育健康养生、避暑休闲、户外运动、研学旅行等业态。依托临河乡村,打造淮河沿岸田园综合体。增加运动休闲设施,增设游步道工程,提高度假区作为市民休闲、锻炼健身的城郊湿地景区功能,延伸湿地生态旅游产业链。

焦岗湖国家湿地公园以焦岗湖为中心,加强生态保护和恢复,完善旅游基础和服务设施。统筹淮南市全面发展,通过功能互补,挖掘焦岗湖渔业资源以及荷花景观,构建焦岗湖旅游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并带动实现毛集镇的进一步发展。以焦岗湖这一国家湿地公园为基础,结合旅游发展态势,深度挖掘焦岗湖及其周边的自然生态资源和民间传统文化,遵循“生态保护——资源开发——产品提升——产业链打造——旅游目的地塑造”逐级提升过程,打造成为以现代滨湖休闲文化、淮河水乡文化为理念,以“文化娱乐、康体养生、影视休闲”为重点,建设成为焦岗湖国家湿地公园文化旅游区

九龙岗-大通湿地公园:通过恢复水系、恢复植被形成自然田园风光,采用仿生态手段,结合园区地理条件、城市发展实际和煤文化精粹,把原有矿井塌陷区逐步修复治理为大通湿地公园。

(二)推出三大亮点产品

1.美丽乡村与休闲农业旅游产品

整合、保护与开发乡村旅游资源,稳步发展乡村观光旅游产品,大力提升乡村休闲、度假和体验旅游产品,多方面体现乡村地域的民族性、文化性特色,注重乡村自然景观的保护,避免乡村旅游地的城镇化。同时,依托淮南农业发展优势和生态环境优势,融合农业产业与旅游元素,打造集农业生产、观光、体验、农产品加工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观光体验项目。以淮南地方特产为基础,打造美食体验产品与节事旅游产品,将文化、健康、休闲、养生、绿色、时尚等理念融入美食之中,结合中国豆腐文化节,重点开发中华豆腐宴、淮南牛肉汤、焦岗湖水产等。重点开发瓦埠湖休闲生态农业示范园、安徽振翔现代农业产业园、小兰草生态园、益益生态牧场、高塘人家、武庙寻趣园、淮上明珠旅游区、宝根生态园、东辰生态园等系列项目,积极培育花卉观光、果品采摘、农家餐饮、乡村民宿等特色项目。

专栏12 生态农业观光重点项目

淮南近郊乡村休闲度假:以“城市近郊、采摘体验、乡村休闲、农事节庆”为发展理念,推动田家庵区、大通区、八公山区、谢家集区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依托八公山、上窑山、高塘湖、淮河等山水资源,做强乡村生态休闲观光产业;依托曹庵、孔店、上窑等特色瓜果生产基地打造特色水果采摘休闲农业;综合打造八公山、淮南农场、曹庵镇三处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区。同时以淮南城市市民客源市场为背景,重点打造周末假日乡村休闲旅游项目,形成环城市近郊的乡村旅游游线系统。

淮河北岸乡村生态旅游:以“湿地生态、休闲度假、农业体验、农乡文化”为主导理念,推动凤台县、潘集区、毛集实验区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依托焦岗湖生态湿地、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水域、林地、河流等重要生态旅游资源,做大做强乡村生态观光、乡村户外体育运动、乡村养生养老等旅游业态;依托广袤的田园、新鲜的瓜果、现代农业科技及乡村民俗文化大力发展特色休闲农业,开展水果采摘、休闲垂钓、露营宿营、亲子游乐、科普研学、民俗演艺等休闲业态。

寿县乡村文化体验:以“古镇文化、民俗文化、农业文化、水利文化、红色文化、休闲度假”为主导理念,推动寿县乡村旅游发展。在寿县的乡村旅游资源中,突出的特色是古镇民俗文化、乡村山水田园这两大特色。正阳关古镇、隐贤古镇在安徽省内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安丰塘是世界级农田水利灌溉工程遗产,瓦埠湖是国家工程江淮运河的重要一段,豆腐文化更是为游客津津乐道。以传统农业强县寿县作为核心吸引品牌,乡村休闲度假旅游产业发展拥有广阔前景。

本土优质农副食品展销系统:在各大文化和旅游项目中融入淮南优质农副食品展销,鼓励带动淮南本地优质企业全方位深度参与,展示销售淮南优质农副产品,如:特色牛肉汤、牛肉板面、特色饼干、豆干、豆腐乳、腐竹、挂面、大救驾、粉皮、虾田富硒香米以及各种炒货等。依托微信朋友圈、抖音、产品专柜、专题活动等平台,以直播、短视频、展销等形式进行宣传,将淮南农副产品推广走出淮南,打响淮南品牌。

淮南农场现代化综合农业体验园:淮南农场可及时抓住城市东扩发展的有利战略契机,利用身处淮南市东部枢纽的优势交通区位,坚持转型发展,以农旅融合、创新发展为总体思路,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为发展方向,打造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休闲观光、农事体验、现代化大型农机作业观摩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生产基地和田园综合体,以此打造乡村旅游集聚区。筹划建设生态观光农业园区,以此带动农场基础设施建设,食品加工、旅游工艺品加工、餐饮服务、科普教育、交通运输与商业贸易等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

2.红色记忆旅游产品

在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方面,优化凤台板张集革命烈士陵园、大通万人坑教育馆、秘密水牢、窑神庙、站后碉堡、新四军纪念林、淮南市国防动员训练基地等爱国教育场地功能,打造体验参与式旅游,动态展示红色旅游产品。突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将红色资源与其他旅游资源有机整合,如红绿结合、红古结合、红俗结合等,形成优势互补的综合性旅游产品。统筹保护利用九龙岗民国建筑群、侵华日军淮南罪证遗址。推进小甸镇安徽第一面党旗纪念园、凤台县抗日民主政府纪念园等红色景点升级改造,打造现代新兴旅游项目,活化红色资源,打造红色文化深度体验游。

专栏13 红色旅游精品建设重点项目

凤台县抗日民主政府纪念园提升改造项目:目前纪念园主要由石雕牌坊门、主纪念碑、辅碑、潘集地区革命历史纪念馆及园林绿化等要素构成。提升改造项目将展馆内的展出内容规划整合为四大主题展区:《传播真理 唤起民众》《浴血奋战 抗击日寇》《建立政权 迎接黎明》《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改造聚焦于展出方式的更新,加入VR、AR等技术,生动展示淮南革命史实。

中共安徽第一面党旗纪念园提升改造项目:中共安徽第一面党旗纪念园位于安徽省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党组织的诞生地——寿县小甸镇境内。其中重要景点有中共小甸集特支纪念馆、淮上中学补习社、寿县革命烈士陵园和中共安徽第一面党旗纪念园广场等。纪念园提升改造项目致力于提升景点品质,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功能,打造红色年代深度体验基地。园内规划组织开展“红色一公里”主题活动,让游客以角色扮演、密室逃脱等方式深度体验具有故事性、互动性的红色旅游线路。线路从淮上中学补习社出发,结合当时的情景和环境设计情节,引导游客发现场馆展品之间的关联和革命小镇的诸多细节,强化深度游的收获感。

新四军纪念林景区:通过对新四军纪念林景区的建设,为红色活动开展提供教育基地。参观新四军纪念林陈列馆活动。鼓励淮南市市民、游客自主参加文明祭奠,为烈士墓地敬献花圈,了解革命烈士的伟大事迹。

民国文化小镇建筑重点打造以上窑民国小镇、九龙岗民国建筑群为龙头的民国文化旅旅游产品。结合九龙岗的人文历史积淀,利用现状的文保建筑日军司令部以及弹药库,在其核心区内打造设置爱国教育馆,馆内陈列日军侵华罪证以及侵华历史陈述以警世人,铭记革命历史,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3.研学教育旅游产品

针对“双减”政策下的中小学生课外时间,重点发展研学旅游。以文化研学为基础,深入挖掘景点科普研学内涵,推进研学旅游与国民教育相结合,开展大通万人坑教育红色研学、焦岗湖湿地生态研学、凤台县非遗研学、八公山地质研学等特色研学旅游营地建设行动,开展校企合作,建立适合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不同阶段、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研学旅行产品体系。

专栏14 研学教育基地建设重点项目

“寻访红色足迹”红色研学线路:联结寿县博物馆、大通侵华日军淮南罪证遗址、安徽第一面党旗纪念园、凤台县抗日民主政府纪念园等红色旅游景点,精心设计 “游”-“学”-“悟”的文化体验路径。加入沉浸式戏剧体验,引导游客寻访共产党人在淮南地区留下的红色印记,踏着先烈们的红色足迹,解读历史的红色密码。

淮南成语文化”品牌以“淮南成语文化”为核心旅游品牌,举办并推广“成语典故大赛”等研学旅行系列活动。设计“跟着成语游淮南”研学旅游线路,打造淮南文化传承之旅。

“三大”研学基地:重点打造三个省级研学旅行基地,分别豆腐主题文化园、八公山风景区地质博物馆、茅仙洞风景区(皖北国学研学基地)。

(三)开发多项特色产品

1.手工艺文化

结合寿州窑、豆腐文化小镇、剪纸文化园、天宝“双遗”文化园等传统手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建设,开展工艺传承展示、传统文化体验、科普教育等活动,使淮南传统的工艺品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与弘扬。

专栏15 繁荣非遗工艺重点项目

手工技艺集中展示区:以淮南最具特色的剪纸、紫金砚、寿州窑陶瓷等工艺品为主,借助多种平台,邀请非遗项目传承人、知名民间艺人参加学术研讨会、技艺交流会、文化艺术节和旅游节等展会活动,通过参赛和参展等形式,宣传淮南市近年来非遗保护传承的成果,提高淮南市非遗项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淮南豆腐文化体验馆:创建淮南豆腐文化体验馆,讲述豆腐起源的历史,再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豆腐制作工艺的诞生、成长、成熟、推广的漫长发展历程,并运用高清影片、电子地图、场景还原、互动体验、幻影成像等高科技手段,集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于一体,让游客实地了解体验传统豆腐制作工艺,参与豆腐制作的每个工序,在实践中充分感受中华豆腐文化的无穷魅力。

2.文化创意

激励城市文创设计,开发城市文化创意产品,升级城市工艺与淮南地理特产,通过深度挖掘博物馆资源,展出、销售文博场馆自主设计的文创产品,带动城市文创产业持续发展。

专栏16 文化创意品牌建设重点项目

寿州古城文创艺术展:大力发展壮大文创产品,浓缩并提炼寿州古城独有的文化符号、气质与价值观等,结合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寿州手工技艺,借助寿州窑遗址基础设施,开展以文化为主题的活动,包括文化技艺交流会、文化艺术活动节等形式。创新开发如“去寿州古城玩”、“淮南子”、“楚汉文化”等具有文化特色元素的T恤、书签等精细的工艺文创产品。

淮南新春文博集市:在淮南市博物馆、寿州古城等地举办淮南新春文博产品专场,打造文创体验区,促进文创产品的节庆消费。推出不同价位的新春礼盒、年货福袋,包括首饰、春联、福字、红包、日历等具有高品质、高文化创意、较高附加值的贺岁产品。以文创活动迎新年,打响淮南文博国潮产品在淮南乃至安徽的名气。

3.古迹探幽

依托淮南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工业遗址、文化遗址及古墓葬为资源载体,开发遗址观光、古迹探幽旅游产品,让游客有机会更深入的领略淮南厚重的工业发展历史、古文化历史底蕴。


专栏17 工业遗产保护利用重点项目

淮南“蒸汽机车”城市之旅项目:淮南是全世界火车站最多的城市,城区内旧有的铁路系统以及一批三等、四等小站站台尚能运营,候车室建筑风格独特,保存较好。十四五期间应集中保护建设九龙岗游客集散中心、潘北小型旅游车站,更新旅游火车运营管理系统。同时维修车站通往城区道路,在修复的候车室内建社区图书馆、咖啡厅、茶馆、纪念品店铺等设施,使其兼具游客候车与社区居民共享空间的双重功能。

平圩电厂工业旅游园区依托平圩电厂开展煤电工业旅游,开发文化长廊、电厂博物馆等项目,展示淮南作为新中国电力工业摇篮之一的光辉历史。通过录像、展板等向游客普及“电是怎么发出来的”“电是如何输送的”“电与我们的生活”等科学知识。

采煤沉陷区生态旅游综合利用项目:在采煤塌陷区开展基本农田治理、生态环境修复和湿地景观开发,建设精品苗木培育及销售、垂钓、生态养殖、绿色果蔬生产、农产品等产业项目基地。以九大采煤塌陷区世行项目为示范点,通过生态修复治理,打造候鸟栖息地郊野公园、生态农业观光园,开发实施生态旅游项目,承接淮南市国土空间规划,打造环境优美、配套完善的城郊生态休闲旅游区,实现采煤塌陷区的绿色转型发展与高质量利用。


4.养生度假

结合淮南市自身资源与客源条件,合理开发休闲养生度假产品,以延长游客的逗留时间。重点做好八公山焦岗湖、上窑森林公园等地精品养生度假项目的开发与建设,高起点打造淮南养生度假旅游品牌。


专栏18 生态康养建设重点项目

八公山康养文旅小镇建设商业餐饮区、生态农业康养区、娱乐体验区、滨水养生艺术区,打造集医养、文化、运动、娱乐、民宿、美食、度假为一体的康养文旅综合体。

焦岗湖生态养生文化旅游综合体实施“旅游+”战略,推进文旅融合、农旅融合等多向性发展;以焦岗湖荷香旅游为主题,建设焦岗湖公园,开发荷周边产品。以万亩荷花、特色水产、鲜果港、花田花海、御泉湾为基础,大力发展“赏荷花”“品湖鲜”“摘鲜果”“观花海”“沐温泉”等特色旅游项目开展。以温泉康养度假为主题,建设温泉综合服务中心、室外温泉等项目,打造生态养生文化旅游综合体。


5.夜间游览

创新商业业态、商业模式、消费场景,激发淮南城市消费升级新动能。依托景城山湖等不同场景,结合游客、居民夜游需求,打造夜间城市名片、夜间旅游景区、夜间消费潮地、夜间特色街区及夜间乐动场馆、夜间学习场馆等六夜产品,培育夜间城市品牌。重点打造寿州古城夜游旅游产品,开发文艺演出、灯光演出等创新夜游项目,支持龙湖路、山南新城商圈开展美食街、啤酒狂欢节、深夜购物不打烊、夜间市集等夜间活动。打造八公山、焦岗湖、舜耕山等夜间休闲旅游区开发风貌建筑、文化艺术、环湖漫步和美食休闲等夜景游专线。鼓励淮南市体育运动场馆延长夜间开放时间,引入24小时健身房,鼓励开展夜跑、夜骑等潮流活动。延长博物馆图书馆的开放时间,引进24小时书店开展读书分享、夜间探秘等场馆奇妙夜活动。

五、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一)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

依托淮南市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赋予自然风景类旅游产品适当的文化内涵。通过凝练自然风景符号、植入文化元素、开展创意设计等多种方式,促进自然景观旅游产品的内在文化发展,有效提升游客的游玩体验满意度,延长游憩时间,从而扩展景区规模,以打造更具有淮南地域特色与市场认可度的旅游产品,促进淮南旅游产品实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

(二)推进文化资源的旅游化

全面实施文化和旅游文脉整理工程,开展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重点围绕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成语典故中的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与整理,推动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要素的规划和建设工作。围绕淮南旅游“红色、生态、民俗、康养”四大主题,依托文化资源设计旅游产品,展现和宣传淮南市的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

——促进淮南市文化资源与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深度融合

加强城市特色文化主题氛围营造,将淮南市的文化要素嵌入公共设施精细化改造全过程。推动淮南市的特色文化再创作,并以数字化形式融入旅游服务设施,全方位向外推广淮南市的特色文化资源。在社区街巷空间、中高端特色商业街区、道路设施等城市公共空间更新改造过程中,植入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淮南特色文旅要素,高标准高水平展现淮南本土文化形象,多角度营造具有淮南特色文化内涵的高品质旅游环境。

——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项目

以寿州古城为主体,依托淮河文化遗产,淮河走马灯、寿州香草、大鼓书、花鼓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从项目引进、资源开发、产品打造、企业发展、品牌推广、配套服务等方面优先配置资源,孵化、建设一批“必游必看”的高质量文化旅游消费核心项目。

——塑造一批记载淮南鲜活生活记忆的特色街区

在寿县、凤台县、田家庵区、大通区等重点文旅商资源富集区域,打响一批历史有根、文化有脉、商业有魂、经营有道、品牌有名的,保留着鲜明的淮南传统生活方式的特色文化旅游街区。推动复原和建设地方传统老字号旗舰店,形成商旅文联动示范区。

(三)建立淮南市重点文旅融合项目库

梳理全市文化和旅游重点项目建设情况,从各区县遴选一批文化和旅游发展重点项目,建立市级文化和旅游重点项目库。创建项目投资运行监测系统,完善项目库和调度管理机制。实施项目倍增计划,建成一批规模大、水平高、效益好的精品项目。

专栏19 文旅融合景点景区建设重点项目

持续推进寿州古城-八公山历史文化旅游区和焦岗湖国家湿地公园文化旅游区建设,继续开展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重点打造寿州古城、淮南战国楚王陵、荷香小镇、淮南恒大空港小镇、上窑山国家森林公园、上窑古镇、新四军纪念林、寿州窑文化博物馆、八公山文化旅游博览园、“百里画廊”水上游线、东淝河水上游线、淮河水上游线等景点和项目。


(四)推进项目“双招双引”

突出产业链建设和产业集群培育,结合淮南市资源现状、产业特征、市场走向,重点围绕生态、民俗、红色、康养四大主题,建立招商项目库,大力招商引资。加强招商平台建设,充分发挥文化和旅游节庆、展会、博览会、推介会、资本对接会、行业商会、协会、产业联盟等招商平台的作用,提升招商专业化和市场化水平。建立健全重点项目、重点企业、重要平台跟踪服务机制,常态化跟踪掌握项目洽谈、签约、落地情况,对重点项目实施一对一扁平化高效服务,吸引各方资本更多投入我市文化和旅游产业。



第六章 深化文化和旅游区域合作交流

一、实施空间联动战略

(一)坚持大项目引领导向

突出文化和旅游项目对城乡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度,优化文旅经济发展结构。在招商引资上,坚持高起点定位、高水平引资、大项目引聚、系统性合作,根据产业功能区定位,安排项目落地。在重大产业项目建设运营上,强化整体合作、系统开发、集中运营,克服零敲碎打、分散零租、业态杂聚等问题。强化国资在促进产业集聚中的基础服务作用,充分利用好淮南现有的载体资源,切实支撑产业集聚的提档升级。

(二)建立联合营销体制 

建立政府、行业、企业多元主体联合营销机制,坚持政府主导目的地品牌营销,市场主导产品品牌营销。文旅部门要加强形象宣传,市场主体进行产品宣传和对接转化的良性互动。加强内容策划,充分利用高铁、高速等阵地的传播力。采取“联合推介、捆绑营销”模式,各区县文化旅游营销宣传要衔接和体现全市整体旅游形象,要有“美丽淮南”字样和标识,形成传播合力。

(三)发挥产业空间集聚效应

强化文化和旅游产业的集聚作用,大力培育产业生态圈。按照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特点,将同类型产业集聚,形成文旅产业集聚区、文创产业集聚区等多种产业集聚区。打造一批品牌示范项目,将产业集聚区打造成为特色鲜明、竞争力大、辐射力强的特色产业发展高地。

对淮南市文化和旅游品牌进行整合,形成文化和旅游品牌载体,整体推进品牌文化宣传,扩大淮南市文化和旅游影响度和美誉度。

1.线路产品品牌

将淮南市的旅游线路产品品牌分为白天线路和夜游线路,进行品牌整合,提升淮南市旅游线路产品的整体影响力。全力打造“淮南八点半”夜经济品牌,依托“夜show、夜游、夜食、夜购、夜娱、夜宿”六大主题,聚焦文商旅产业资源导入,升级优化夜间经济消费体验。以“淮南八点半”为第一层级品牌,以“寻、享、游、漫、恋、品、嗨、夜”为第二层级品牌,以“博物馆奇妙夜、掌灯夜游湖、街巷夜生活、商圈不夜天、夜食行无界”为第三层级品牌,打造多层次、多体验的“淮南八点半”夜间生活文化和旅游品牌。

2.要素产品品牌

淮南市文化和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品种类繁多,形式多元。通过品牌要素整合,将“吃、住、行、游、购、娱”作为基础旅游要素,形成统一文旅品牌,强化淮南市整体文旅形象。

“淮南好食”作为“食”要素的一级品牌,整合淮南市美食品牌。以八公山豆腐为代表的老字号,以淮南牛肉汤为代表的网红美食,以潘集酥瓜为代表的时令美食,以及焦岗湖大闸蟹为代表的鲜新产品品种。通过品牌建设,将淮南市的美食文化集合起来,打造淮南美食文化品牌。

“皖北民居”作为“住”要素的总品牌,打造分散式酒店品牌。规范城市民宿有序发展,升级管理水平,打造淮南文化精品民宿品牌。聚焦古城,重点开发分布在历史街区巷弄堂中,以及具有寿州传统建筑风格的小规模古建老宅。打造以淮南文化为主题,客房分散、统一客厅的精品酒店,将其纳入到分散式酒店体系中。通过分散式酒店发展模式,改造开发古建老宅,形成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酒店客房和客厅,为游客和当地人创建一个独特的微型社区,打造淮南独特酒店品牌。

3.文化事业品牌

落实国家、安徽省、淮南市的相关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标准、规定,进一步建立健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民俗风情展示馆、综合文体场馆、全民健身广场等基础设施功能;提升乡镇综合文化站(含综合文体服务中心)、中心村村民文化乐园、行政村综合文体中心、城市社区文体活动中心等设施的功能和服务能力。全面实现网络有效覆盖,规范文化艺术创新和非遗文化艺术的保护利用工作。

持续强化广电内容品牌。进一步加快推进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面向互联网主阵地,集中力量打造精品内容品牌。用好节目创新创优激励机制,引导节目创新创优。在巩固原有品牌栏目、优势项目的基础上,继续加大投入,提升节目栏目原创和内容深耕能力;扶持一批“小成本、大情怀、正能量”的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精品节目栏目和纪录片等。加大奖励额度,引导创新内容呈现方式,提升视听体验,增强用户粘性,培养一批政治强、业务精、带流量的名记者、名主播。

开展淮南文化事业建设,以红色文化、自然生态、医药康养、非遗文化、现代科技为主题,结合各区县特色,打造新型创意化科普馆,形成淮南文化建设品牌。在坚持普及科学知识的前提下,强化科普与实践的关系,更多地加入与居民生活相关的元素、居民感兴趣的元素,结合创意性文化体验活动的开展,丰富街道社区的公共文化内涵。

二、扩大国内旅游市场

(一)全民营销

开展形象认知营销活动,如征集旅游资源开发金点子,征集对外宣传口号,征求城市旅游形象标意见等,让全市居民参与形象塑造活动,使旅游目的地形象为当地居民所认知并使市民产生认同感,形成全民营销的氛围。

(二)传统渠道创新营销

借助传统宣传渠道积极宣传,加强淮南旅游品牌和形象的宣传与传播。组织策划国内外的户外真人秀节目在淮南进行拍摄在中央电视台主要客源地电视台的专业旅游频道、旅游节目中插播《淮南市旅游宣传片》。在皖北以及江苏、

山东、河南、浙江、上海等主要客源地重点城市公共交通工具车辆内部广告空间、座椅、车身等处张贴展示淮南市旅游的最新信息。

(三)新媒体营销

借助网络营销渠道,完善淮南旅游官方网站的中英文信息及特色文旅板块建设,增强淮南旅游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的知名度和亲和力,在移动平台上建设淮南旅游官方APP。运用流行的软文、短片、直播等手段,借助微博大V、高订阅量的微信公众号的影响力进行营销,在面向安徽省和长三角区域的旅游信息平台上对淮南文化和旅游产品进行有计划、分层次的宣传推广


专栏20 旅游品牌营销重点项目

创意营销:请人气漫画家、段子手、明星围绕淮南旅游进行艺术创作,植入广告。在大众点评等权威消费点评网站中搜寻意见领袖,邀请其来到淮南进行体验旅游并撰写游记,发挥引导和影响消费的作用,营淮南旅游网络口碑。

立体营销推广:邀请网络红人、旅行达人通过直播形式对淮南市的文化和旅游产业进行营销推广,立体展示淮南旅游产品,打造网红同款旅游线路。整理、优化常用网络搜索引擎对淮南旅游关键词搜索的内容,在门户网站、主流视频网站上投放淮南旅游的视频广告。


(四)多营销策略并行

在营销策略方面,采用多类型营销策略并行的方式,包括节事营销、遗产营销、旅游商品营销、主体互动营销促使广大受众对淮南市的文化和旅游产品进行全方位了解。

1.节事营销

在淮南旅游节事活动中,以不同季节不同月份不同活动主题展示淮南丰富文化形象内涵,以节事展会彰显旅游形象,使节事形象营销成为淮南市旅游产品营销的突破点。每季有一个品牌节庆,每月推出一个主题活动,实现季季有高潮,月月有活动,天天都精彩。

2.遗产营销

世界遗产具有强大的品牌效应,是发展区域旅游、带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加快推进战国楚王陵(武王墩墓)遗址发掘保护、寿县古城保护与整治、安徽楚文化博物馆等项目建设。引导企业和社会“认养”文物建筑,动员群众成立文化遗产监督民间志愿者队伍,因地制宜推广宣传文化遗产。加强楚汉文化和淮河文化研究,丰富中国成语典故之城内涵,深度挖掘豆腐传统制作技艺、花鼓灯、火老虎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组织开展淮南文博会等活动,打造出一系列与淮南文化遗产相关的文化产业和文艺精品。


专栏21 文化内涵营销重点项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营销: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进行主题营销,突出《淮南子》二十四节气概念起源的视角。推出二十四节气纪念邮票、二十四节气护照等旅游商品,根据节气打造相应美食、赏花活动。

区域联动营销:积极推动、配合寿州古城墙与安徽凤阳中都皇城城墙、江苏南京古城墙、陕西西安城墙、湖北荆州城墙、辽宁兴城城墙等十三座明清城墙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以捆绑方式申报,各遗产地区域联动、组团发展、一体营销,创建区域联动的明清城墙旅游品牌和旅游线路


3.旅游商品营销

深入挖掘淮南文化和旅游资源,开展专业化的研究、创意、设计,开发能够反映淮南地方特色与个性的文创旅游商品系列。拓展营销渠道,举办淮南市文化和旅游商品创意大赛,评选优秀旅游商品,进一步鼓励开展文化和旅游产品进商超、宾馆、高速服务区、机场车站、旅游景区“五进”活动。


专栏22 旅游商品营销重点项目

旅游商品创意大赛:围绕地方文化文物类、生活创意融合类、非遗类、红色文化衍生品等主题,举办淮南市旅游商品创意大赛。参赛作品不拘一格,鼓励以淮南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在地元素为核心亮点,对城市旅游主题纪念品、景区主题旅游纪念品、地域特色旅游纪念品、旅游工艺品等进行系列化开发。


4.主体互动营销

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主体在淮南市旅游产品营销工作谋篇布局作用,加强淮南市旅游形象策划推广,市、县整合旅游宣传营销资金,提高旅游宣传综合效益,提高宣传经费使用效率。形成好客、友善、诚信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推进旅游志愿者项目,倡导人人争做淮南旅游的使者。

5.区域联合营销

加强合肥都市圈、皖北城市线路互联、项目互动市民互游加入高铁城市旅游联盟,力争联盟内部实现无障碍旅游。落实区域旅游线路建设工程集中打造合淮文化之旅、淮河风光揽胜之旅、楚汉历史遗迹之旅、皖北红色革命之旅等旅游线路,形成良好的竞合关系,增强区域联合营销实力

三、深化区域合作交流

(一)协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动文旅市场与服务一体化发展

借助长三角旅游市场与服务一体化发展势头,充分利用中国国际旅交会平台,在文化和旅游产业共推、形象培育、市场共建、监管联动、标准制定等方面体现淮南市的作用和责任。依托淮南市与长三角核心地区的深厚历史文化渊源,推进淮南市旅游业提质增效,将淮南市打造成为长三角区域重要文化旅游目的地。

(二)全面对接上海闵行区协同推进结对合作

依托上海闵行区作为东部沿海对外门户、经济大区、工业摇篮、科创高地的优势,结合淮南自身丰富的旅游资源,优美的生态环境,便捷的交通方式和广阔的发展前景相结合,加强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全方位合作,共同开拓文化和旅游资源,联合开发跨区域旅游产品和线路。加强两地文化和旅游的全方面交流,深化合作实现文旅融合,将上海闵行区和淮南市的文化和旅游合作做深做实,用实际行动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三)加速融入合肥都市圈

坚持以合淮同城化为主攻方向加强与圈内各市对标对接合作共进加快文化和旅游基础设施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生态文明公共服务等领域一体化进程。以加快构筑“休闲皖中”乡村休闲体验板块为契机,以环湖生态、温泉康养、农业体验、乡村研学、养生养老、休闲街区、休闲自驾、休闲美食等为重点,积极参与环合肥都市圈乡村游憩带的建设,培育新业态、新产品,打造乡村旅游特色品牌,以乡村旅游发展为主要动力,加速淮南融入合肥都市圈,并成为环都市乡村旅游发展的典范和代表。

(四)牵头主导皖北地区文化和旅游交流协作

在整个“十四五”期间,淮南市将积极联合皖北各市,整合资源,释放产业集聚效应,开发精品文化旅游产品。同时积极配合皖北各市从区域背景出发,明确自身资源优势与特色,形成区域化的无障碍旅游区。

(五)积极参与淮河生态文化经济带建设

遵照“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的要求,贯彻实施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安徽省贯彻落实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实施方案》,用足用好支持淮南老工业基地更新改造建设淮南江淮枢纽港等政策措施,结合防洪、航运、生态修复、污染治理、产业转型、脱贫攻坚、节能环保和流域发展等方面的淮河生态经济带项目谋划实施一批淮南市文化和旅游产业项目,并以此推动淮河生态文化经济带整体性、专业性、协调性区域合作顺利实施。通过“风情淮河”乡村文化体验板块的建设,围绕“淮河风情之美在乡村”的发展主题,利用沿淮乡村旅游发展,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更好传承和繁荣淮河文化,阐述淮河文化的当代价值,并与乡村旅游产品创意相结合,打造淮河文化乡村旅游品牌,形成和发展淮河历史风情、民俗风情、戏曲风情、小镇风情、美食风情等系列乡村旅游产品,提升淮南沿淮河乡村的经济发展,促进淮河文化经济带的城乡协同建设。


第七章 提升文化和旅游产业管理水平

一、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推动服务质量提升。强化旅游服务质量评价机制,优化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反馈机制。推进淮南全市文化旅游公众评价与需求测评定期化、制度化建设,建立完善第三方评估制度,同时面向全社会招募文化旅游服务体验师,参与体验公共文化与旅游服务项目,定期提交项目体验报告。结合市场化需求与政府服务推进目标,不断优化完善淮南文化旅游服务质量,构建高品质服务质量体系。

推进文明诚信旅游。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宣传,弘扬诚信文化,提高文明素养,加强网络文明建设,营造共建共享文明诚信的市场氛围与消费环境。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引导市场从价格竞争向质量竞争转变。持续打造你是最美的风景——文旅行业风采展、淮南旅游诚信日等活动品牌,遴选、树立一批先进典型。发布文旅行业红黑名单,推进文明旅游示范区、示范单位创建,举办中国旅游日、文明旅游“六进”、文化旅游安全生产月等主题活动,营造文明旅游、诚信经营的良好氛围。

二、增强管理服务能力

通过政府数据归集公开、共享、开发,信用约束、奖惩体系和市场评价的优化监管,促进信用监管与智能监管结合。

建立与国家、省级考核体系相衔接的统计监测体系。强化对文化和旅游产业公司及相关部门运行情况的统计监测与分析,提高统计监测能力,实施产业数据季报和半年报在线直报机制,保证产业数据及时上报、动态更新。定期发布淮南市文旅产业发展报告和重点项目建设报告,强化项目跟踪推进、督促检查、滚动管理以及绩效分析,实时掌握文旅产业发展动态。

三、提升市场执法水平

推进执法监管体系建设。健全文化和旅游产业市场主客体的信用监管制度,加强市场信用数据库建设,推动实施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推进文化和旅游行业投诉热线与 12345 政务便民服务热线归并整合,提高受理和处置效能。

以文化和旅游治理现代化理念贯彻始终,综合运用信息统计监测、法律法规、考核评价机制等手段提高监管治理效能,进一步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营造健康、持续、可循环的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格局。

建立健全投诉工作机制。完善文化和旅游部门与应急管理、消防救援、交通运输、公安等部门协作联动机制,深化文化和旅游市场综合执法改革,落实属地管理责任、部门监管责任、企业主体责任,运用第三方暗访评估、交叉执法检查等综合监管手段,深化开展文化和旅游行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加强文化和旅游安全管理机制建设。

 


第八章 明确区县文化和旅游发展重点

一、寿县

(一)文化和旅游发展定位

深入挖掘楚都文化历史资源,打造楚都文化品牌,将古城探索、文化创意、豆腐养生、山村观光等功能有机融合,实现由观光游向休闲体验游的转变。建设国家级特色文化旅游目的地。

(二)重点文化和旅游项目规划指引

推进历史古城文化遗址复原工作,建设具有古楚都风貌特色的游客集散中心和水上旅游综合区等项目;利用古代水利工程模型和VR技术再现安丰塘历史,开展水利工程互动体验项目;强化江淮运河沿河空间设计和沿线建筑风貌引导,合理配置农业景观的色彩、形态和功能。

向瓦埠古镇闲置民居建筑注入休闲度假、养生养老功能,营造水乡意境,打造渔乡康养小镇;强化正阳关古镇环境综合整治,通过多种文化艺术形式展示寿县民风民俗;保护隐贤老街、泰山庵等古迹,加强传统花炮制作、手工香制作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品开发。

推进“八公山豆腐”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设立国际豆腐文化研究中心,开展国际豆腐文化交流活动,形成中国豆制品特色商贸中心。统一规划建设豆腐文化村,鼓励居民参与经营,提供旅游接待和服务,将豆腐生产过程融入游客可参与的旅游项目中。

以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核心目标,推进景区游客服务中心等相关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支持豆制品、酥梨等特色品牌商品的开发与销售。

(三)旅游市场营销指引

着力推广宣传以豆腐文化、农业水利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文化旅游项目,与不同类型的旅游项目区共同开发“寿县乡村主题旅游日”活动。

(四)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指引

建设古城智慧旅游平台;优化游客集散网络;规划自驾游线路,打造自驾游基地;推进“旅游厕所革命”项目工程。

二、凤台县

(一)文化和旅游发展定位

以淮河文化和民俗文化为特色,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鼓灯、淮河风情旅游带、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炮楼村、美丽宜居示范村——前元村和村庄规划示范村——联民村为载体,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民俗旅游、红色旅游、生态旅游、节庆旅游、休闲旅游与乡村旅游。

(二)重点文化和旅游项目规划指引

突出茅仙洞历史地位和价值,丰富游览内容和过程,修复、重建和新建现有支撑作用的文化旅游景点,如寿唐关、硖山口、黑龙潭、赵匡胤马趵泉等。

推进以淮河文化为主题的旅游节庆及旅游娱乐活动开发,如借助“东方芭蕾”花鼓灯艺术节的契机,依托凤台县花鼓灯艺术团、凤台县花鼓灯艺术学校与凤台县推剧团,大力弘扬淮河沿岸独有艺术文化。

提升凤凰湖湿地公园滨湖度假区,打造水上运动休闲、环湖绿道、山水园林式的度假酒店;提升现有建筑外立面,整修道路路面与游湖道路两旁景观植物配置。

利用凤台现代农业产业园,实现现代农业文化与旅游业融合。打造现代农业主题乡村旅游集聚区,助力农民增收,助推农业增产增效。

促进生态湿地公园建设与乡村旅游融合。将条件优越的水面、湿地、湖泊打造为凤台县城乡居民休闲度假的绝佳去处,以此带动周边乡村通过发展旅游接待、销售农特土产品实现农民致富增收。

(三)旅游市场营销指引

塑造淮河文化、乡村度假旅游品牌形象,灵活利用节事活动、互联网营销、广告媒体、销售激励等方式推广,重点打造“花鼓灯”“推剧”文化艺术节日。

(四)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指引

推进景区交通网络无缝对接高铁凤台站,解决好高铁接驳“最后1公里”难题;建立凤台旅游信息咨询服务系统。

三、田家庵区

(一)文化和旅游发展定位

以舜耕山国家森林公园、龙湖公园为龙头,以田家庵1976为特色,推动淮南中央游憩商务区(RBD)的构建,积极发展都市商务休闲旅游、森林生态旅游、运动康体旅游。持续推进文化集聚区的健康发展,深入挖掘史院乡“盐集文化”,打造“淮南记忆”文化旅游项目。

(二)重点文化和旅游项目规划指引

加大舜耕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建设力度,提升景观品质和设施配套水平,打造具有淮南地域特色的森林公园。提升淮河两岸滨河景观带整体风貌,以城市特色景观和城市生态和谐为主题,建设生态与人文并重的生态湿地公园。持续推进龙湖公园的休闲文化设施建设,形成以文化体验、都市休闲、娱乐康体等为特色的城市旅游产业带。

加大力度推进田家庵1976、206文化创意产业园、淮舜古玩城、龙湖创意文化街等文化集聚区的健康发展,打造城市记忆文化旅游项目。以现存的尹氏遗存为核心,以草莓基地、养殖基地等为扩展空间,通过文化史迹和人文典故的研究和再创作,将众多历史文化、文物古迹、民俗文化进行整合提升,形成史院乡民俗文化聚集区。串连盐运、商会、餐饮、民俗、湖运等要素,再现瓦埠湖畔繁华热闹的盐市景观,打造盐运风情旅游特色小镇。

(三)旅游市场营销指引

塑造盐运文化旅游品牌形象,开展盐运主题文旅活动,建设盐运文化旅游产品体系。结合“田家庵1976”城市记忆旅游项目,挖掘更多能够体现淮南城市历史发展的标志物,打造“淮南记忆”系列旅游产品。

(四)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指引

建设史院乡盐运文化主题博物馆,展示悠久的盐运文化。提升旅游景区的设施配套水平,完善旅游信息中心建设,向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旅游咨询服务。

四、大通区

(一)文化和旅游发展定位

以上窑小镇、大通矿山公园、九龙岗民国建筑群为龙头,以红色文化、煤炭文化、民国文化为依托,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文物古迹旅游、民国特色小镇旅游、生态旅游。将大通区建设成为淮南“城市记忆”地标区、重要的旅游集散中心。

(二)重点文化和旅游项目规划指引

建设上窑小镇,开发寿州窑制作体验类旅游产品,加大窑文化宣传。围绕九九龙岗民国时期特色文化历史遗存,打造集历史展览、文化体验、城市休闲餐饮于一体的特色商业文化街区。以红色文化为内涵,结合大通“万人坑”等遗址,建设大通矿山公园,开展矿心文化展示、工业遗址观光以及矿业博物馆参观等活动,打造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开发上窑山国家森林公园康养旅游产品,弘扬中华养生文化。打造高塘湖滨水旅游度假区,发展生态休闲度假旅游业。

发展大通区食用菌科技农业,打造地方食用菌品牌,培育乡村电子商业平台、食用菌研究和知识推广平台,成为集产、学、研为一体的现代化食用菌产业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三)旅游市场营销指引

树立寿州窑文化、九龙岗民国特色建筑群、高塘湖高端休闲度假旅游品牌形象。以“淮南记忆”为主题,以民国文化、古窑文化、爱国文化、矿心文化旅游产品为载体,线上线下开展广泛宣传活动。

(四)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指引

推进上窑山山岳型、高塘湖滨水型快行慢游道路交通系统建设,完善景区旅游导引标识信息服务。

五、谢家集

(一)文化和旅游发展定位

充分发挥谢家集区文化旅游资源,加强卧龙山森林公园,春申湖公园,沿瓦埠湖乡村游等旅游资源开发,统筹推进淮畔田园综合体等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建设,提升景区质量,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打响谢家集区特色旅游品牌。

(二)重点文化和旅游项目规划指引

以卧龙山风景区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淝水之战的古战场的人文景观为依托,加快卧龙山风景区建设,提升卧龙山景区文化和旅游的品位和档次。传承保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进淝水(刘香)豆腐小镇3A级工业旅游景点建设。

积极推动淮河南岸生态旅游度假区建设,重点提升淮河南岸滨河风貌,塑造沿淮河城市特色风光带,发展各具特色的休闲旅游、特色种养、观光农业等生态经济,打造淮河南岸水生态旅游度假产业带。

推动春申君等古墓群文化遗存保护与合理开发,深入挖掘蔡楚文化。春申湖公园应积极配合煤炭塌陷区改造升级,将春申湖打造成为一张绿色生态新名片。

(三)旅游市场营销指引

树立文化生态旅游品牌,展现淝水之战和春申古文化与淮河滨水文化并重的旅游形象,打响淝水(刘香)豆腐特色品牌,注重谢家集区文化和旅游产业特异性提升。

(四)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指引

建设淮南生态旅游集散中心,完善卧龙山风景区和十涧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配套基础设施,加快推进淮畔乡村文化活动中心和基础设施建设。

六、八公山区

(一)文化和旅游发展定位

依托八公山楚汉文化、八公山豆腐文化、“淮南子”文化,将八公山区打造成淮南市文化领头强区。依托八公山景区淝水之战古战场、豆腐、淮南虫化石、八公山等丰厚历史文化生物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科教旅游、生态旅游,联合寿州古城与八公山景区共同申报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二)重点文化和旅游项目规划指引

重点挖掘八公山豆腐文化,发掘豆腐文化的多元功能和业态,形成优质文化产品品牌,推进八公山豆腐文化产业园建设,创建集豆腐餐饮、文化交流、商务会展、研学体验、特色住宿于一体的特色文化产业园。在豆腐文化的产品定位、餐饮特色、产业规模、影响力等方面达到国内外引领水平。

启动推进八公山风景区提升工程,重点发展八公山景区的历史文化旅游,打造高品质历史文化旅游景观;兼顾发展八公山景区的生态旅游,串联淮南山水景区打造绿色慢行系统,形成集文化体验、科普、教育、研发、休闲于一体,国内唯一以《淮南子》为主题的5A级文化旅游景区。

(三)旅游市场营销指引

树立八公山、淮南子、豆腐文化品牌形象,高标准开发八公山文化旅游产品,以豆腐文化为八公山文化旅游发展旗帜,进一步提高八公山景区知名度。

(四)未来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指引

优化景区公共交通网络,联合寿县、凤台县、谢家集区共建旅游交通网络,实现主要景区交通和高铁站无缝对接,形成区域旅游交通的互联互通。完善八公山景区内基础设施,提升旅游安全基础设施配置水平。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内容丰富、及时便捷、途径多元的公共信息服务。

七、潘集区

(一)文化和旅游发展定位

以后湖、架河生态园为基础,以煤电产业文化、生态农业文化为依托,打造以工业旅游、生态旅游、农业旅游、民俗旅游融合发展的生态休闲农业旅游区。依托夹沟镇“首批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品牌效益,发挥采莲灯、泥老虎等民俗文化和中国地理标志产品(潘集酥瓜、芦集绿豆圆、祁老大豆制品等)的资源优势,打造民俗文化体验和田园休闲观光基地。

(二)重点文化和旅游项目规划指引

深挖架河镇发展潜力,以乡村农业采摘园为基础,扩展旅游产品体系,打造农业资源型、民俗风情型等多类型的乡村旅游功能区。深挖架河镇发展潜力,构建以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的煤电工业旅游。高质量加速推进乡村旅游示范点工程,“十四五”规划期内建成5-6个成熟的乡村旅游示范点。

(三)旅游市场营销指引

统筹发展煤电工业旅游,依托潘集煤矿、大型发电企业、煤化工产业园的能源基地优势,实施并推动能源工业文化产品联合开发。重点塑造和提升“架河武庙”生态农业旅游品牌形象,延伸设计系列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不断开拓文化和旅游产品营销渠道。

(四)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指引

完善旅游服务设施配套工程,建设1家三星级标准以上宾馆酒店设施。加快区内游客集散中心与旅游道路交通网络的建设,完善区内道路交通标识系统。

八、毛集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

(一)文化和旅游发展定位

以焦岗湖国家湿地公园文化旅游区为核心,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加快新兴服务业的发展,提升传统服务业的发展,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增长点。将文旅产业培育成全区支柱产业,全面打响“淮河大湿地、安徽焦岗湖”的旅游品牌,努力把毛集建设成为长三角重要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按照强点-连线-扩面的工作思路,实施旅游业提升工程,突出湿地科普、影视文化、乡村旅游、健康养老、研学旅行五大主题,全面构建从“景点旅游”到“全域旅游”的发展空间。

(二)重点文化和旅游项目规划指引

以滨湖生态旅游文化、环湖乡村慢生活文化为依托,以“文化度假、康体养生、乡村休闲、特色餐饮”为导向,全面打响“淮河大湿地、安徽焦岗湖”的旅游品牌,塑造焦岗湖国家湿地公园文化旅游区。以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焦岗湖社区)为乡村旅游度假区建设起点,结合农业特色产业和农业基地建设,举办文化旅游主题活动,加快发展景观农业,提升乡村旅游影响力。高标准推进焦岗湖旅游休闲民宿建设,打造以乡村旅游、文化体验等为主题的特色旅游小镇。创新文旅项目建设运营模式,引入社会资本,打造产业支撑有力、建设人才汇集、具有独特文化内涵和旅游功能的特色文旅小镇。

(三)旅游市场营销指引

促进旅游业态多元化,适应高铁时代,谋划建设一批高铁周边文旅结合、农旅结合的精品项目,加快“旅游+”“生态+”“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推动高铁沿线旅游建设,丰富体验消费模式,大力促进新型消费。深化区域旅游合作,积极对接合肥都市圈和省内外旅游资源,强化同八公山、寿县古城、颍上县八里河景区等开展合作,构建跨区域的精品旅游线路。

(四)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指引

完善全域旅游交通体系,加快建设旅游交通干线,提高景区公路通达能力,打造一批旅游专线,建设一批城乡绿道,解决好高铁接驳“最后1公里”难题,构建“快进”“慢游”的旅游交通网络。加强城区、乡村、交通沿线、景区旅游环卫设施建设和改造升级,加快智慧旅游平台建设,整合文化和旅游资源,打造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



第九章 完善文化和旅游发展保障体系

一、完善文化和旅游管理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完善与文化和旅游发展相适应的领导机构和推进体制,成立全市文化和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发挥统筹协调作用。督促淮南市各区县和相关部门主动服务文化和旅游发展,推动形成“党政领导牵头、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广泛参与”的文化和旅游发展新格局。

(二)完善管理机制

细化深化淮南市现有旅游服务标准,及时推进新标准的设立。强化旅游市场化管理手段,加强旅游执法,加紧实施旅游目的地属地管理,结合旅游市场综合整治工作,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保证旅游市场公正有序。

(三)健全考核机制

进一步深化并加速推进职能融合,将文化和旅游发展质量纳入淮南市各级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建立高位推进机制,确保文化和旅游发展工作的任务落到实处。

(四)强化监管机制

完善淮南市文化和旅游部门与应急管理、市场监管、消防救援、交通运输、公安等部门协作联动机制,深化文化和旅游市场综合执法改革,落实属地管理责任、部门监管责任、企业主体责任,运用第三方暗访评估、交叉执法检查等综合监管手段,深化文化和旅游行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加强境外旅游安全管理机制建设。


二、坚持文化和旅游政策引领

在市场准入、政策审批、财政税收、行业管理、人才管理等方面,制定更加切合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针对淮南市文化和旅游重点发展区域,在机构设置、考核管理、功能划分等方面明确规定相关扶持政策。

(一)制定相关产业发展政策

进一步制定科学的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政策、产业促进政策和产业空间布局策略,优化营商环境,落实淮南市文化和旅游产业的投融资促进计划,加大对文化和旅游企业信贷支持,促进双创平台和众创空间的发展与升级,鼓励与持续推进小微特企业、民营企业以及发展要素紧缺产业的发展与壮大。

(二)落实旅游产业扶持政策

对符合淮南市经济和产业扶持政策条件的旅游企业,提供相应的奖补政策,鼓励和吸收社会资本,实行市场化运作,支持有特色、前景好的重大旅游项目开发和旅游企业做大做强。

(三)优化文化和旅游营商环境政策

把营商环境建设作为推动转变不良风气、推进工作的突破口,坚持用“真心”助推文化和旅游企业复苏、用“诚心”提升服务水平、用“恒心”规范文化和旅游市场秩序、用“热心”丰富市民文化和旅游生活,保证淮南市文化和旅游全系统营商环境实现持续优化。

(四)改进文化和旅游消费政策

制定实施文化和旅游消费惠民政策,举办文化和旅游消费季、消费月、数字文化和旅游消费体验等惠民活动。推动传统商业综合体转型升级为文体商旅综合体,打造具有文化和旅游特色的高品位步行街,建设集合文创商店、小剧场、文化娱乐场所等多种业态的新型文化和旅游产品消费集聚地。

(五)紧扣国家文化和旅游政策


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2020年10月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决定开展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示范工作,启动第一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申报评选工作。淮南市在“十四五”期间要做好工作期内及后续批次试点申报准备,在文化和旅游项目谋划、储备、包装等方面做足功课,着力争政策、全力创试点

三、强化文化和旅游用地保障

(一)完善用地保障机制

落实《关于支持旅游业发展用地政策的意见》,切实保障旅游产业用地需求。要求淮南市各区县按照自然资源和生态保护、文物安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原则,加快编制或修订旅游发展规划,做好与国土空间规划、城市规划、乡村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等相关规划的衔接工作。对符合旅游发展规划的旅游项目按项目建设时序开展实施,并确保项目能够及时落地。

(二)抓好重点项目用地

淮南市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应充分考虑旅游项目及配套设施的用地需求。按照“总量锁定、增量递减、存量盘活”原则,保障文化和旅游项目用地供给,优先保障重点旅游项目用地需求。鼓励利用荒地、荒坡、废弃工厂等闲置地开发旅游项目,鼓励使用非基本农田用地发展乡村旅游项目,探索乡村旅游用地保障模式,支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建设。

(三)差别管理城乡用地

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和基本农田用途管制的前提下,探索引导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参与旅游开发的合理合法途径。鼓励城乡居民利用自有住宅依法从事旅游项目经营,允许农村集体或产业投资经营企业使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开发乡村旅游项目。

四、拓宽文化和旅游投资渠道

(一)加大建设基金投入

加快制定和出台文旅项目招商优惠、文旅产业发展扶持等政策,不断激发市场活力和发展潜能。完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促进要素资源的合理流动,结合淮南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实际需求,持续加大文化和旅游建设投入,构建高质量的文化和旅游产业体系,促进文化和旅游合理融合。

(二)搭建多元融资平台

引导投资机构及社会资本投资淮南市文化和旅游产业,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型文旅企业的信贷支持,探索以PPP模式投资、建设、运营文化和旅游项目。引进社会资本组建旅游投融资公司,进一步放大现有旅游投融资平台,为旅游重点项目提供融资服务。积极探索建立全市旅游发展公共基金,开发旅游项目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旅游债券,建设旅游项目产权与经营权交易平台。积极引导预期收益好、品牌认可度高的旅游企业通过收费权、经营权、商标专用权抵(质)押等方式融资。

(三)推进投资多元化建设

建立公开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和运行规则,推动淮南市文化和旅游市场向社会资本全面开放。扶持鼓励本土文化和旅游企业上市并借助社会资本发展壮大。

五、加强科学与技术创新保障

(一)实施5G建设和场景应用

紧密跟踪第五代移动通信(5G)技术发展,全力推进淮南市广电5G网络的施工建设、应用推广、技术发展和安全保障。积极推进全市未整合区域的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和互联互通平台建设,努力打造集媒体传播、智慧广电承载、智能万物互联、移动通讯运营、淮南公共服务、绿色安全监管于一体的新型信息化基础网络。积极探索广电5G应用场景,创新推动超高清视频、高新视频与广电行业应用的深度融合,将5G技术运用到广播电视节目制播全流程。坚持场景引领、生态构建,围绕“家庭场景、政务场景、民生场景”,开展5G垂直业务,探索5G+4K/8K5G沉浸式视频、5G互动视频、5G+VR/AR/MR等高新视频技术应用,加快构建从传统端到移动端、从大屏到小屏、从供给端到消费端的全场景产业链,不断拓展超高清视频市场空间,有效带动高清视频产业链共同发展。

(二)建设文化和旅游资源数据库

启动全市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建立领导协调机制,制定《淮南市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实施方案》,摸清全市文化和旅游资源家底。创新工作方法,采取统筹调查与普查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运用资料整理、问卷调查、实地考察、数字建模、图文视频等技术方法,建立淮南市文化和旅游资源数据库。用全新的资源观、价值观、产品观重新认识和发展淮南市文化和旅游资源,为构建文化和旅游发展新格局、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三)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新动能

推动淮南市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深耕数字应用沃土,建成示范应用场景,畅通数字经济产业链循环,进一步释放数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动能。

六、加强技术实施与应用保障

(一)强化决策技术支撑

搭建文化和旅游人才资源管理平台,实施高端人才培养与引进计划。加强青年人才培养,加强文化、旅游两个领域专家队伍的智力资源整合,建立一套治理完善、监管有力的智库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优先引进文化和旅游行业人才,设立淮南市青年文旅创业基金,从人才公寓供给、人才成长补贴等方面大力提升人才引进待遇。设立淮南文化和旅游智库,邀请专家学者为我市文化和旅游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加强对我市文化和旅游业的科学研究,增加科研投入,支持在淮高校的相关专业建设,扩大淮南市文化和旅游研究的业界影响。

(二)推进技术应用攻坚

实施科技赋能工程,以文化和旅游资源数据库为基础,以大数据、5G、人工智能、AR/VR等技术应用为目标,推进文化和旅游产品展存、展示与演绎呈现方式的创新,强化数字化应用场景、沉浸式旅游体验技术打造。推进文化和旅游大数据的研发应用,加强智慧导览、智能线路设计、旅游路径推荐、旅游规划、旅游信息大数据挖掘以及网络信息化、智能化、智慧化服务。

引导产业发展方向,夯实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基础,培育平台经济、云演艺业态、云展览业态、沉浸式业态等新兴产业,构建数字文化产业生态,推动数字经济格局下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文旅与数字经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提升淮南市文化和旅游产业影响力。

七、提高文化和旅游人才水平

(一)加大文化和旅游人力资源投入

加大淮南市财政投入力度,健全产业发展扶持政策,打造全市文化和旅游人力资源服务基地。努力构建专业化、数字化、多元化的现代人力资源服务和人力资本产业链,引领全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为淮南市文化和旅游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和有力的人力资源服务支撑。

(二)加强文化和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加快编制文化和旅游人才引进和培训规划,制定文旅领域高端人才的特殊引进政策,重点加强对文化和旅游创意设计、技术研发、经营管理、营销策划等领域高端人才的引进。及时补充专业技术人才,不断为文化和旅游行业注入新鲜血液。构建人才要素平台,主动对接淮南市内各大高校,鼓励院团与院校联动强化人才培养,推动文化和旅游人才柔性流动。分类开展旅游行业人才技能培训,提升文化和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与服务水平。

(三)健全文化和旅游人才培训体系

实施开放的人才政策,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培养、培训和使用机制。推行“人才兴文旅”战略,完善多层次的人才保障体系,着力引进策划、管理、营销等高素质领军型文旅人才。鼓励支持高等院校做大做强文化和旅游相关专业,培育高质量的文化和旅游专业人才。加强与行业学会、高等院校、专业团队等方面合作,在淮南市内建立文化和旅游人才培养基地,为全市文化旅游发展提供充足的专业人员。

(四)搭建非遗文化传承人培养平台

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优秀实践案例”征集活动。加强传承研习和青年传承人培养,推进“非遗进校园”传承工作,开办“淮南手工艺文化节”、博览会等活动,依托历史街区设立非遗展示、展销基地,让优秀的非物质传统文化拥有更多的传承载体、传习人群和传播渠道。

八、提升文旅安全保障的能力

(一)加强安全生产管理

严格按照安全监管的相关要求,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三个必须”要求,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实施综合监督管理,强化落实安全监督职责。

(二)加强设施安全管理

对于高风险的项目,如大型游乐设施项目、水上游览项目等进行专项治理,督促运营主体加强设施设备安全检查、规范安全管理、完善应急预案。进一步推动景区旅游步道、观景台、栈道等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在景区险要路段、游客密集处设置明显的安全标识牌、警示牌,安保部及保洁部加强路段安全巡查,发现隐患及时报告。

(三)加强夜间消费安全管理

统筹管理夜间旅游消费活动秩序,制定夜间消费风险防控应急预案,加强对重点商圈、街区和场所的夜间巡控警力,完善社会安保联防联控体系,提高夜间安全保障水平,营造安全有序的夜间旅游消费环境。

(四)加强后疫情防护管理

严格落实“限量、预约、错峰”要求。推进网络预约常态化,引导工作人员、旅游者和观众错峰出行、错时游览,并在入口、通道和主要观景点等人群流量节点安排专人疏导,加强消费现场的疫情防控、秩序管控和疏导服务。引导观众和旅游者等做好防护措施。

强化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工作。及时发布或转发当地卫生防疫部门、文化和旅游部门的疫情防控信息和风险提示信息,加强对流感等冬季高发传染病的传播、人员聚集风险等的监测、分析、预警和及时有效处理。同时,完善疫情应急处置预案和人群紧急疏散预案,合理设置场所进出通道,科学设置隔离区,与当地卫生防疫部门建立工作联动机制,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上报。

(五)加强信息传播安全管理

强化智慧广电安防工程,夯实新时代安全播出体系。落实安全播出责任制,对全市安全播出责任单位设备进行标准化建设,积极推进智慧机房、智能信号传输研究和应用,建设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智慧运维平台。建设基于一体化云平台架构下的广电行业网络安全预警与态势感知平台,实现主动探测和积极防护相结合的安全防御体系,从而加强对关键行业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事件的及时预警和紧急处理。

完善广电行业阵地内容审查、安全播出系统,推动行业管理优化升级。建立完善比对样本库,通过智慧广电云平台进行抓取、筛查、比对和分析,推动视听节目内容从海量信息监管向精准式、靶向性监管过渡。利用人脸识别技术,提高节目内容审查质量和效率。加强大数据安全监管,规范数据资源利用,防范大数据等新技术带来的风险。建立健全广播电视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使广播电视网络安全工作全面走上正规化、制度化轨道。

九、加强旅游的生态环境保障

(一)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对策


在重要生态功能区遵循圈层保护利用原则,在核心保护区内禁止一切旅游产品开发,充分保护其生态功能与原真风貌;在外围功能区内测定旅游环境容量,适度发展旅游项目,控制建设规模和游客容量,控制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强度。

强化旅游区环境容量监测,对于热点旅游景区实行预约游览,控制游客总量。积极开展生态旅游,向全市范围内的旅游企业普及推广低碳旅游的发展理念,打造生态高端旅游产品。大力推动徒步漫游、自行车代步等健康清洁的游览方式。推广电子门票等智慧旅游措施,促进旅游景区景点循环型低碳式发展模式,打造低碳旅游景区和美丽生态乡村,定期评选绿色环保旅游企业。广泛开展生态文明旅游项目推介活动,加强生态旅游示范区创建。

(二)固体废物影响预测与对策

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进旅游酒店、饭店节能减排。完善垃圾分类收集体系,按“三化”的原则(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对建筑垃圾、旅游垃圾等固体废物分别收集、分类处置,在部分热点景区向游客发放便携式垃圾袋。采取高标准、严要求的垃圾分类排放措施,对固体废物实现环境无害化处理。

(三)生态环境监测与管理计划

严格制定淮南市区、重点旅游片区、核心景区的环境监测与管理计划。针对旅游项目施工期、运营期,分别制定环境管理计划、环境质量监测计划。对市区、重点旅游片区进行定期环境监测和管理,旅游项目在施工期间应根据其建设进度进行环境监测和管理,在项目运营期间需加强环境监测和标准化规范管。


附录

一、 政府“十四五”行动计划

(一)管理行动

1  淮南市“十四五”管理行动体系

 

管理行动要点

M1

明确国家旅游目的地的评定细则

M4

制定《文化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根据计划编制分区项目招商计划

M5

根据“十四五”规划,制定建设项目地块的总体开发规划、详细规划

M6

根据“十四五”规划确定项目选址及空间范围

M7

制定景区建设项目用地平衡表

M8

制定文化旅游相关管理制度(工作守则、管理条例、办法等)

M9

城市形象宣传与营销推广

M10

年度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收入统计、年度游客投诉处理统计、年度游客意见调查

M11

年度景区质量评价(包括景观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游客意见)

M12

创立景区综合资源信息库

M13

制定景区质量提高措施及实施计划


(二)实施旅游行业全面质量管理

为实现淮南旅游产品质量保障体系,应启动项目质量管理计划。由此结合当前淮南旅游发展项目及其开发规划思路,依据国家相关标准和细则,对未来整个旅游项目与产品进行质量管理。

2  淮南旅游质量管理项目表

项目名称

内容

主要对象

组织单位

游客市场调查制度化

旅游局设旅游市场调研专门机构,配备相关人员并提供相应资金,定期组织游客市场调查

游客

市政府、文旅局

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发展目标,围绕其建设标准实施城市旅游硬件设施提升和旅游软件建设与管理

淮南市

市政府

旅游区(点)质量等级评定

对淮南市景区(点)制定目标,依照国家星级旅游景区质量的考核标准实施相应的建设和管理

淮南市各景区(点)

文旅局

淮南市旅游质量标识系统建设与宣传

结合国家标准和旅游行业标准建立景区质量标识体系,补充制定淮南旅游宾馆、家庭旅馆、招待所及其它住宿设施标准、景区旅游交通车辆认证标识,并以各种渠道进行宣传沟通,有效引导市场对质量正确认识和理性期望

旅游宾馆、农家旅馆及个体旅游从业者

文旅局

淮南市旅游解说系统规划、建设及宣传

制定景区旅游解说系统规划,据规划配套物质设施与软件系统、培训或引进信息管理与服务人员、加强相关设施的日常维护与保养

面向游客的淮南智慧旅游服务系统

市政府、文旅局、交通运输局

沉陷区综合环境整治

对全域范围内的采煤塌陷区进行综合治理及再开发利用

淮南市

市政府

古城保护与开发

对寿县古城进行保护与开发,制定合理的保护开发措施

寿县古城

文旅局

绿色旅游企业计划

倡导旅游宾馆、饭店的绿色行为

旅游企业

文旅局

旅游管理人员培训

邀请知名专家开展专业化、特色化、规范化的关于旅游通识、旅游概况、企业战略管理、市场营销、产品开发等专题的管理服务培训,培养中层管理骨干

管理层员工

文旅局、各旅游企业人事部门

旅游服务人员培训

旅游通识、旅游概况、服务技能与技巧、游客心理等专题培训;举办服务技能大赛、导游讲解员大赛等,选拔“年度服务明星”

企业一线服务人员

文旅局、各旅游企业人事部门

小企业培训

旅游通识、旅游概况、接待礼仪、与游客交流沟通技能技巧、实用技术培训

小企业与从业人员

政府与景区管委会

二、 “十四五”启动板块行动计划

根据淮南旅游发展态势,规划近期启动项目概括为“一心两区三廊”。

(一)“一心”

以商合杭高铁南站、新桥国际机场航站楼为重要节点,实现城市旅游综合交通枢纽和接待、集散、购物、娱乐等功能。

3  淮南城区旅游综合服务核“十四五”行动时序

年份

景观与环境

项目建设及提升

接待及服务设施

2021

完成项目立项,提升规划与布局设计

建设淮南市中央商务区、城市服务中心

特色街区、宾馆饭店设施、娱乐休闲场所、城市旅游景观线、安全工程、标识系统项目立项及选址,方案设计

2022

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及提升旅游服务功能

项目提升建设及配套完善

一期项目建设及配套完善

2023

提升城市公园景观

对外开放

一期开放

2024

提升绿化景观,打造休闲步道

项目提升建设及配套完善

二期项目建设及配套完善

2025

使之成为淮南市民休闲旅游好去处

二期开放

二期开放

(二)“两区”

1、寿州·八公山历史文化旅游区

以寿州古城、八公山风景名胜区为主体,联动茅仙洞、卧龙山、春申君文化园等景点,以观光、休闲游憩、历史教育、文化体验为主要功能,形成以楚汉文化、养生文化、民俗文化、战争文化及生命起源为主题的历史文化旅游区,极协同寿州古城共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

4  寿州·八公山历史文化旅游区“十四五”行动时序


年份

八公山景区

寿县古城

茅仙洞景区

淮南子文化园

八公山中国豆腐文化产业园

八公山休闲乡村文化旅游区

2021

整合开发八公山景区资源,着手准备5A创建工作

完善寿县古城基础设施,开展创建5A工作

规划设计优化提升,完善配套服务设施

完成用地规模及划拨,项目实施开展

完成用地规模及划拨,项目实施初步开展

整合八公山片区乡村资源,开发乡村旅游产品

2022

完善旅游基础配套服务设施,打造核心旅游产品

寿县老博物馆进行综合利用,将古城内闲置资产改造成研学基地、青年旅社等,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扩大景区面积,提升景区品质,树立品牌形象

完成一期项目方案设计,完善交通建设与提高旅游服务

完成一期项目方案设计,完善交通建设与提高旅游服务

推进乡村项目建设,并提升乡村环境水平

2023

对景区创建5A进行自评自查,年底实现八公山景区联合寿县古城景区成功创建5A

对景区创5A进行自评自查,年底彻底实现寿县古城景区联合八公山景区成功创建5A

完成4A级旅游景区创建

完成一期项目建设并运营

完成一期项目建设并运营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2024

借5A创建之势加大旅游营销力度,迅速打响品牌

加大市场营销力度,打响寿县古城品牌

项目提升建设及配套设施完善

项目提升建设及配套完善

项目提升建设及配套完善

推进产业融合,形成乡村旅游集聚效应

2025

争取实现旅客流量突破100万

争取实现旅客流量突破100万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丰富茅仙洞景区旅游产品体系

启动A级景区创建准备工作

适时启动二期项目建设

打造淮南城郊休闲生态游憩区营造近郊休闲氛围


2、焦岗湖国家湿地公园文化旅游区

以焦岗湖景区、影视城、度假村为核心,建设淮河民俗博物馆、焦岗湖乡村滨湖旅游度假区、焦岗湖生态养老文化旅游综合体、荷香小镇等项目,形成以生态湿地、温泉度假、影视基地、马术、游艇等为主题的亲水乐水休闲度假旅游区加快推进焦岗湖国家湿地公园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力打造焦岗湖国家湿地公园,努力把焦岗湖湿地公园打造成为长三角重要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之一。

5  焦岗湖国家湿地公园文化旅游区“十四五”行动时序


年份

焦岗湖景区

焦岗湖乡村滨湖旅游度假区

焦岗湖生态养老文化旅游综合体

荷香小镇

中沛御泉湾温泉小镇

2021

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准备5A景区创建工作

深度开发焦岗湖周边乡村资源

继续推进项目建设

完成用地规模及划拨,建设荷产品研发中心荷花文创中心、亲荷绿道等项目

完成用地规模及划拨,项目实施开展

2022

推进核心旅游产品的打造

加快建设文化度假、康体养生、影视休闲产品

完善基础配套服务建设

研发系列产品,提升荷花淀景观

一期项目方案设计,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等

2023

对景区创5A进行自评自查,年底实现焦岗湖景区成功创建AAAAA

通过活动组织策划来快速聚集人气

对外运营

完善荷香小镇基础设施建设

扩大项目招商引资,加快项目落地性

2024

5A创建之势,加大旅游营销力度,迅速打响品牌

持续不断的营销推广,树立品牌形象

实现景区化运营,增加旅游效益

项目提升建设、配套完善

项目提升建设、配套完善

2025

争取成为皖北湿地生态旅游的龙头景区

使之成为焦岗湖景区的核心服务配套

持续不断的营销推广

快速集聚人气,增强旅游效益

二期项目启动


(三)“三廊”

1、江淮运河百里画廊

发挥江淮运河交通便捷的优势,利用瓦埠湖东岸田园湿地风光独特和毗邻世界灌溉遗产安丰塘,形成百里画廊景观以及乡村旅游业态在该区域形成集聚。

 

6  江淮运河百里画廊“十四五”行动时序

年份

瓦埠古镇

安徽第一面党旗纪念园

瓦埠湖农业公园

瓦埠湖景区

寿县水上旅游综合开发

安丰塘水利文化旅游休闲区

2021

恢复古镇盐运码头及“史院”集镇

对安徽第一面党旗纪念园进行提升改造

加快农业公园中特色农家乐的建设,着力打造精品农家品牌

完成项目立项,提升规划与布局设计

完成项目立项,编制规划方案

完成项目立项,提升规划与布局设计

2022

修复整治史院河道景观,完善基础设施

完善交通建设及旅游服务设施等

完善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对游览线路、旅游厕所、标识系统等进行提升改造

一期项目方案设计,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招商引资,保证项目落地

一期项目方案设计,完善交通建设及旅游服务设施等

2023

完成一期项目方案设计

策划研学教育活动

扩大招商引资,实现农业园良性发展

扩大项目招商引资,加快项目落地性

逐步推进项目建设,完善交通及旅游服务设施

逐步推进旅游项目开发建设

2024

实现一期运营

实现园区的运营

项目提升建设及配套完善

项目提升建设及配套设施完善

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项目提升建设及配套完善

2025

继续提升项目建设及配套设施完善

项目提升项目建设及配套设施完善

实现园区的全面运营

继续提升项目建设

启动运营

启动运营


2、舜耕山—上窑山城市旅游休闲廊道

以舜耕山脉为纽带,串联山南新城、日军侵华遗址、东辰煤矿旧址、九龙岗、淮南市青少年文化体育中心、龙湖景区、田家庵1976城市记忆项目;以上窑山为依托,寿州窑遗址、高塘湖为基础,完善旅游功能配套设施,形成集游乐体验、怀旧追忆、商贸购物、夜间休闲、运动康体等为特色的城市旅游休憩带,为市民和游客提供游憩休闲的场所。

7-1  舜耕山—上窑山城市旅游休闲廊道“十四五”行动时序

年份

舜耕山

上窑小镇

田家庵老街

高塘湖乡村旅游度假区

奥体公园

启迪鸿星(淮南)冰雪文体科技公园   

2021

完成项目立项,提升规划与布局设计

完成项目立项、提升规划与布局设计

完成项目立项、提升规划与布局设计

完成项目立项,并对外进行招商

完成项目立项

完成项目立项、提升规划与布局设计

2022

完善配套设施及提升旅游服务功能

完善配套及提升旅游服务,全面开发建设

完善交通建设及基础配套建设

进行方案设计

项目全面开发建设

完善交通建设及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2023

对景区内遗址遗迹进行保护和开发

开展绿道建设、产业园开发、古镇复建等工作

推进项目建设及落地

着手开工建设

建设奥体公园周边配套设施

推进项目建设及落地

2024

提升绿化景观,打造休闲步道

项目提升建设及配套设施完善

项目提升建设配套设施完善

项目提升建设及配套设施完善

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项目提升建设配套设施完善

2025

使之成为淮南市民休闲旅游好去处

建成集森林公园、古镇风情、寿州古窑产业园、水上运动于一体综合旅游区

打造集旅游观光、文化展示、影视拍摄、美食品尝、休闲娱乐、特色购物、主题住宿于一体的特色旅游街区

成为淮南水上休闲运动旅游的重点节点

完成奥体公园建设提升公园景观

启动运营

 

续表7-2  舜耕山—上窑山城市旅游带“十四五”行动时序

年份

爱琴海购物公园

日军侵华罪证遗址(万人坑教育馆)综合提升

东辰煤矿旧址

九龙岗民国小镇

新四军军事文化体验园

市文化艺术中心

2021

完成用地规模及划拨,项目实施初步开展

项目实施开展

完成用地规模及划拨,项目实施初步开展

完成对外招商工作

完成提升规划与布局设计

继续推进市文化艺术中心建设

2022

一期项目方案设计,开展项目建设

启动项目提升建设

一期项目方案设计,完善交通建设及旅游服务设施等

对项目进行方案设计

完善交通建设及旅游服务设施建设

配套商业附属设施

2023

继续推进项目建设

启动旅游项目建设

实现一期运营

启动旅游项目建设

实现一期运营

启动运营

2024

建设配套住宅

项目提升建设及配套设施完善

项目提升建设及配套设施完善

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及增强旅游综合服务功能

项目提升建设及配套完善

打造研发展示基地

2025

启动运营

启动运营

适时启动二期运营

适时启动运营

二期开放运营

继续推进研学教育旅游


3、淮河生态文化旅游廊道

贯通寿县护城河、东淝河水系,建设淮西湖国家湿地公园,开发石姚湾湿地,形成滨淮河湿地风光旅游带,开通环古城及淮河水上游览。

8  淮河生态文化旅游廊道“十四五”行动时序

年份

淮河风情水上游线

祁集古镇

淮西湖国家湿地公园

关古镇

贤古镇

2021

淮河水上环境整治,水上旅游航线规划及开辟

完成用地规模及划拨,项目实施初步开展

用地规模划拨及湿地公园规划建设

全面加强基础配套工程建设

全面加强基础配套工程建设

2022

淮河沿岸环境提升,沿河景观廊道打造,滨水步道、沿河标志性景点等项目立项及选址、方案设计

一期项目方案设计,完善交通建设及旅游服务设施等

推进湿地公园项目建设

改造古镇建筑风貌与环境综合整治

改造古镇建筑风貌与环境综合整治

2023

淮河沿岸旅游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

整合古镇及周边景点,建立古镇景区

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完成

招商引资

招商引资

2024

成立淮河水上旅游公司(承接游艇、游轮、水上巴士等业务)

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力度,实现景区的良性运营

实现一期项目运营

启动旅游项目建设

启动旅游项目建设

2025

使水上旅游成为淮南旅游一大特色,适时成立游艇、台钓、水上运动等俱乐部

项目提升建设及配套设施完善

持续推进项目建设工作

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及增强旅游综合服务功能

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及增强旅游综合服务功能


三、 “十四五”配套建设行动计划

(一)“十四五”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1、道路交通建设

9 淮南“十四五”交通对接口建设

类型

序号

名  称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2025年

水上交通建设

1

寿州古城游船码头

 

 

 

2

八公山景区码头

 

 

 

3

焦岗湖景区码头

 

 

 

4

其他景区码头

5

开通江淮运河百里画廊水上游线

 

 

 

外部交通建设

6

阜淮铁路旅游交通及标识系统

 

7

淮南铁路旅游交通及标识系统

 

8

淮蚌高速铁路、客运站建设及旅游交通、标识系统

9

商杭高速铁路通道、客运站建设及旅游交通及标识系统

10

合淮阜高速旅游交通及标识系统

 

 

11

淮蚌高速旅游交通及标识系统

 

 

12

济祁高速旅游交通及标识系统

 

 

13

淮滁高速旅游交通及标识系统

 

 

14

至蚌埠方向206国道、225省道

旅游交通及标识系统

 

 

15

至淮北方向203省道、钱庙—蒙城公路旅游交通及标识系统

 

 

16

至阜阳方向钱庙—利辛公路、102省道旅游交通及标识系统

 

 

17

至亳州方向308省道

旅游交通及标识系统

 

 

18

至六安方向310省道

旅游交通及标识系统

 

 

19

至合肥方向206国道

旅游交通及标识系统

 

 

自驾廊道构建

20

打造6条主题鲜明的旅游风景道

21

提供完善的自驾服务体系

22

构建淮南绿道体系


 2、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10 淮南“十四五”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序号

名  称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2025年

1

建设公共服务数字化平台

2

建设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

3

建设全市县级融媒体中心

 

4

建设淮河文化研究中心

 

5

承办历史遗产保护利用系列活动

6

加强红色文物保护与传承

7

建设云端博物馆

 

 

8

拓展博物馆教育研学功能

(二)十四五旅游要素建设

1、旅游住宿

11“十四五”旅游住宿建设

等 级

八公山区

田家庵区

谢家集区

大通区

潘集区

毛集实验区

山南新区

凤台县

寿县

合计

高档

3

3

1

3

1

2

3

2

2

20

中档

8

6

4

8

4

4

8

6

6

54

低档

8

6

5

8

5

5

8

6

6

57

小计

19

15

10

19

10

11

19

14

14

131

2、旅行社

充分发挥旅行社在旅游活动中的引导作用,改造现有旅行社,完善其服务设施和提升其服务设施质量,提高其市场竞争力,进入皖北城市群及安徽旅游市场。“十四五”期间,制定相关政策,促进个体经营旅行社发展,鼓励旅行社的多种经营方式,与外地旅行社建立合作关系,在客源地建立旅行社分店,帮助旅游区宣传和组织专项旅游。

3、娱乐休闲设施

为适应娱乐休闲业的发展,“十四五”期间应积极推进旅游娱乐业的建设。改造现有娱乐休闲设施的硬件和软件,完善旅游娱乐休闲业。建设城市旅游服务中心、中冠城市旅游综合体、淮河风情景观带等工程,凭借良好的旅游氛围,举行大型歌舞史诗表演活动,提供各种娱乐休闲场所,丰富夜间生活,增加旅游收入。在经营上进行产业化、标准化和行业化,组建旅游娱乐休闲业旅游公司。

(三)旅游信息系统建设

优化“淮南旅游网”:利用淮南现有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网络,优化“淮南旅游网”,通过网站,整合旅游信息资源,推动旅游数字化,形成具有国际水平的多功能综合性的信息服务设施和旅游信息交换平台,最终在旅游行业各领域逐步实现数字化与网络化。

加快自媒体建设:微信、微博等自媒体营销影响力越来越大,具有极强的用户粘性,可以将更多的旅游信息送达旅游者。通过微信、微博、等独立APP的平台建设,实现旅游营销的最大化。

设立电子大屏幕:电子大屏幕是信息时代的广告载体,随着其使用场合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和重视。屏幕上的画面,可根据需要千变万化,信息量大,还可以与视频、多媒体等技术相结合,应用广泛。人们会随着变化的色彩和文字,记住所介绍的旅游产品或旅游企业的殷勤之意。可以在淮南市内游客服务中心、各高速公路出入口、广场等公共场合设立电子大屏幕,动态展示淮南概况、旅游资源、景区景点、宾馆酒店、旅行社及饮食娱乐等信息,让抵达淮南的游客,首先对其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四)环卫设施建设

“十四五”期间,淮南旅游集散中心、各旅游景点应增加旅游厕所的投资,按日接待旅游者规模建设相应数量和厕位的厕所,重点旅游景区景点按照《全国旅游厕所建设大纲》及有关文件要求设立,在生态环境敏感区域增建环保型厕所。旅游厕所分布均匀,服务半径以200~500 m为宜。其中旅游区、公园等游憩场所,旅游厕所的服务半径以200~300 m为宜,而城市公厕按国家城市卫生标准,每平方公里应有3个,城区应每500 m有1个。旅游厕所内应备有洗手设施,安装墙镜,并加强洗手间维护和管理,做到清洁、无不良气味。考虑特殊游客需求,如老人、小孩、残疾人、孕妇等,因此在厕位的设置、内部布局、进入通道等方面应考虑特殊需求。同时考虑到公用厕所卫生与中国人使用习惯,设一定数量的蹲式厕位;外观与体量应与周围环境和谐,建筑及装修符合环保要求。

(五)标识系统建设

近期加强境内的标识系统建设,依据《公共信息标志用图形符号》(GB/T1000-2000)、《道路交通标志》(GB5768-1999)、《旅游饭店用公共息图形符号》(LB/T001-1995)、《安全标志》(GB2894-1996)、《消防安全标志》(GB13495-1992)等标准。在高速出入口、汽车站、停车场、岔路口、加油站、接待点、公厕、宾馆等处,采用国际化、标准化公共信息图形符号,采用中英文双语,设立旅游标识标牌。

四、 “十四五”文旅项目行动计划

 

12 淮南市十四五文化旅游重大建设项目规划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规模内容

建设地点

建设工期

项目总投资

万元

“十四五”计划投资万元

项目类型

责任单位

公共文体服务与基础设施项目

1

淮南“富力城”五星级酒店综合体项目

项目定位为集高端五星级标准酒店、餐饮、商业、娱乐等多元业态于一体的高品质城市综合体,是淮南市重点招商引资项目

经开区

---

230000

---

实施类

经开区社会发展局

2

龙成奥韵综合体

规划总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主要建设五星级酒店及配套商业附属设施

高新区

---

93000

---

实施类

高新区文旅局

3

市文化艺术中心

规划总建筑面积4.5万平米,主要建设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少儿艺术研发展示基地

高新区

---

30000

---

实施类

高新区文旅局

4

建发安徽饭店项目

项目占地150亩,总建筑面积5.1万平方米,项目包括260余间客房,1200个餐位及配套的会议、健身休闲等设施

高新区

---

43000

5000

实施类

高新区文旅局

5

寿县文化艺术中心

项目总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其中,建设档案馆、地方志馆、城市规划展览馆、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工程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

寿县

---

26000

---

实施类

寿县文旅局

6

汉阙君泰旅游度假酒店

项目位于八公山风景区,占地约 60 亩,分两期建设;一期占地约 16 亩,建筑面积约 12600 平方米,主要建设一个集高档客房、餐饮、会议、停车场、文化游园等为一体的现代化、智能化的综合性旅游和商业服务设施,配套进行土地平整、新建道路、给排水及绿化亮化、美化工程

八公山区

2020-2022

50000

9082

谋划类

八公山文旅局

7

淮南市青少年文化体育中心

项目总占地面积94592.90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43744.33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38017.15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5727.18平方米,共计26个单体工程

田家庵区

2020-2022

19800

11274

实施类

田家庵区文旅局

9

开元酒店项目

建设开元酒店及配套设施

毛集实验区

---

16000

9000

实施类

毛集实验区文旅局

10

淮南市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以毛集实验区原职业教育学校场所为基地中心点,充分利用现有场所等条件,投入资金,征集土地,完善配套设施及改造学生住宿、餐饮等生活设施,形成各功能教室、展览室、报告厅等教学设施设备充裕

毛集实验区

---

15000

---

谋划类

毛集实验区文旅局

11

毛集区文(旅)体活动中心

建设13000平方米室内外场馆

毛集实验区

---

8000

---

谋划类

毛集实验区文旅局

12

启迪鸿星(淮南)冰雪文体科技项目

整体建筑面积约70万平方米,拟建冰雪、海洋主题的文体科技综合体,以及冰雪水世界、体育公园

高新区

---

45000

---

谋划类

高新区文旅局

13

奥体公园提升改造项目

建设奥体公园周边配套设施,总投资约1亿元

高新区

---

10000

---

谋划类

高新区文旅局

14

爱琴海购物公园

该项目拟选址C3地块,淮河大道以东、和畅街以南,计划用地600亩,建设集购物、餐饮、娱乐、休闲、儿童体验为一体,同时配套建设精品住宅的爱琴海购物公园

高新区

---

100000

---

谋划类

高新区文旅局

15

夜游街区项目

建设集餐饮、购物、娱乐等一体的商业步行街

毛集实验区

---

10000

---

谋划类

毛集实验区文旅局

16

高新区核心区城市公园

项目景观绿化工程约5.8万平米,硬质铺装约3.3万平米,包括建筑小品若干、生态停车场、公厕及其他配套设施

高新区

---

12000

---

实施类

经开区社会发展局

文旅产业重大项目

1

焦岗湖生态养老文化旅游综合体项目

项目占地1000亩,主要建设内容1号、2号温泉综合服务中心、室外温泉等

毛集实验区

2018-2022

300000

118100

实施类

毛集试验区文旅局

2

焦岗湖旅游度假区

打造健康养老、生态观光、户外娱乐、休闲度假等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度假区

毛集实验区

---

351500

---

实施类

毛集试验区文旅局

3

焦岗湖文旅康养项目

项目占地面积5亩,建设文化娱乐、健康养老等系列功能区

毛集实验区焦岗湖镇

---

35000

---

实施类

毛集试验区文旅局

4

现代休闲农业园

项目主要建设智能化农业观光温室、无土栽培、温室观光园、研学教育、喷灌工程、滴灌工程等设施

毛集实验区

---

14000

---

实施类

毛集试验区文旅局

5

安徽楚文化博物馆

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包括楚文化博物馆主体工程、基本陈列、专题成列、临时展厅等

寿县

---

32000

---

实施类

寿县文旅局

6

寿州古城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项目

总规划面积约5平方千米,景区以楚风汉韵、闲适寿州为形象定位,规划形成以寿州古城游客集散中心、遗址公园休憩环,东西大街、南北大街发展轴,“印象寿州”中心片区、报恩寺文化创意片区和“城墙——护城河——角塘”片区的“一心一带三片区”空间结构

寿县

---

1000000

---

实施类

寿县文旅局

7

老博物馆综合利用项目

规划建设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寿县名人馆、24节气展览馆等

寿县

---

20000

---

实施类

寿县文旅局

8

古城内闲置资产再利用项目

将项目改造为研学基地、营地、青年旅社等

寿县

---

30000

---

实施类

寿县国投公司

9

百里画廊水上游

购买普通游艇、大型商务游艇摩托艇、冲锋舟2000万元,水上游乐设施投资1500万元,码头、停靠站及服务设施建设投资2500万元,征地赔偿2000万元,环境美化2000万元

寿县

---

10000

10000

谋划

寿县文旅局

10

八公山风景区建设提升项目

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风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景点提升改造工程,旅游厕所建设,水系生态改造等

八公山区

2021-2022

28000

26541

实施类

八公山文旅局

11

豆腐文化博览园项目

项目主要建设豆腐文化与产品展示区、豆腐制作与体验区、豆腐文化美食区、道教文化养生区等

八公山区山王镇

---

105000

---

实施类

八公山文旅局

12

八公山康养文旅小镇

项目占地500亩,主要建设商业餐饮区、生态农业康养区、娱乐体验区、滨水养生艺术区,打造集医养、文化、运动、娱乐、民宿、美食、度假为一体的康养文旅综合体

八公山区

---

65000

---

实施类

八公山文旅局

13

八公山旅游度假区

以南塘湖、八公山“一山一湖”为核心组团,构筑“一镇、五区、两环”的全域旅游功能分区;通过交通环线串联,山上观光揽胜体验,山下休闲度假体验,实现山湖互动、蓝绿共融,助力八公山“山—湖—村”全域发展

八公山区

2022-2025

40000

40000

实施类

八公山文旅局

14

天演恐龙大世界

建设地质文化展览、科普教育、研学旅游等项目

八公山区

2022.12-

200000

---

实施类

八公山文旅局

15

武王墩墓保护及建设项目

考古用地200亩,考古发掘大棚5000平方米,以及建设道路及基础设施等。

高新区

2020-2027

68700

---

实施类

市文旅局

16

安徽凤台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设施农业观光项目

项目总占地面积1045亩,总建筑面积440628平方米,包括种植型智能化玻璃温室、展示型智能化玻璃温室、育苗型智能化玻璃温室、育苗连栋温室、育苗配套设施、保障系统(控制中心锅炉房、处理车间、分拣包装加工物流)及现代化蔬菜加工厂

凤台县

---

68900

---

实施类

凤台县文旅局

17

茅仙洞景区提升项目

项目总面积48万平方米,提升项目主要集中在健身类、休闲娱乐类及景点类的分步建设实施,包括智慧旅游系统、智能换乘中心、八卦迷宫、3D画廊、清天居养生馆、寿唐关复建、丹井园改造、登山绿道、烽火台长城步道、茅仙洞扩容二期、凤凰花海、淮河对岸大地景观带等多个子项目

凤台县李冲乡

---

55000

---

谋划类

凤台县文旅局

18

凤台欢乐世界项目

本项目总占地面积43.6亩,计划建设主题游乐园,总投资7000万元;项目包含有豪华碰碰车、鲨鱼岛、儿童爬山车、海盗船、阳光农村、喷球车、摇头飞椅等20多个新颖安全、互动体验较强的游乐项目;项目运营实行开放式管理模式,交通规则上采取人车分流

凤台县

---

7000

---

实施类

凤台县文旅局

19

凤凰湖湿地公园

公园整治面积为374.4万平方米,治理内容主要包括5条明渠综合治理、4条现有河道清淤护砌、配套10公里道路及绿化等。

凤台县凤凰镇

---

135000

---

谋划类

凤台县文旅体局

20

武庙生态园

项目以改造景区道路升级亮化乡村旅游游客服务中心,建设现代农业连栋大棚、乡村水世界,发展农副产品展销为主

潘集区

---

5060

---

实施类

潘集区文旅体局

21

潘集温泉开发

该项目是省“861”重点项目,规划占地面积619亩,含200亩大型温泉度假中心,400亩配套地产

潘集区

---

100000

---

谋划类

潘集区文旅体局

22

卧龙山风景区改造提升项目

项目建设用地500亩

谢家集区

---

30000

---

谋划类

谢家集区文旅局

23

老街风情

项目占地面积35亩;结合当前旅游市场发展现状,打造集旅游观光、文化展示、影视拍摄、美食品尝、休闲娱乐、特色购物、主题住宿于一体、展示田家庵六七十年代计划经济背景下的城市生活为主题的特色旅游街区

田家庵区

淮滨街道

---

21000

---

谋划类

田家庵区文旅局

24

汽车文旅产业园

产业园主要以建设汽车文化雕塑广场、汽车文化博览中心、汽车主题酒店、汽车文化主题公园、汽车文化商务街区、汽车文化双创中心等项目为主

毛集实验区

---

350000

---

谋划类

毛集实验区文旅局

25

青冈河水上风情小镇项目

项目规划用地面积约2000亩,其中建设用地400亩;以打造综合旅游为目标,配套建设青冈河直通焦岗湖码头一个,沿青冈河两岸建设水岸风情小镇项目

毛集实验区

---

120000

---

谋划类

毛集实验区文旅局

26

曹集茶肆小镇

项目规划用地面积约500亩,主要建设茶文化体验馆、美食一条街、茶文化创意展示馆、特色名宿、乡村大舞台等集美食、娱乐、休闲于一体的特色街区

毛集实验区

---

60000

---

谋划类

毛集实验区文旅局

27

东小湖旅游开发项目

开发东小湖水上浮桥、水上乐园、水上度假区、渔家风情小寨等项目,并配套景观设施、商业设施

毛集实验区

---

20000

---

谋划类

毛集实验区文旅局

28

特色民宿项目

对现有的民居进行改造,配套饮水、道路、电网等基础设施;以中高端民宿的打造为主要目标,给游客提供舒适的度假环境

毛集实验区

---

8000

---

谋划类

毛集实验区文旅局

29

荷香小镇项目

项目由荷花品种保育、荷花淀景观提升、荷产品研究中心、荷系列产品研发、荷花文创中心、亲荷绿道等构成

毛集实验区

---

20000

---

谋划类

毛集实验区文旅局

30

乡村旅游产业园项目

开展农业观光、采摘、农事活动、亲子体验等项目

毛集实验区

---

30000

---

谋划类

毛集实验区文旅局

31

采煤塌陷区生态旅游综合利用项目

修复沉陷区生态环境,建设精品苗木培育及销售中心、垂钓中心、生态养殖中心、绿色果蔬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等项目

毛集实验区

---

40000

---

谋划类

毛集实验区文旅局

32

房车营地项目

项目占地面积100亩,建设房车营地,汽车营地,完善配套服务设施

毛集实验区焦岗湖镇

---

10000

---

谋划类

毛集实验区文旅局

33

日军侵华罪证遗址(万人坑教育馆)综合提升

建设万人坑教育馆消防工程、装饰工程、尸骨保护工程、馆藏文物保护工程和侵华日军罪证遗址保护工程

大通区

---

2340

---

谋划类

大通万人坑

教育馆

34

焦岗湖四季冰雪乐园

该项目以开发冰雪与生态、冰雪科技、冰雪与民宿、冰雪与温泉等相关产品,丰富冰雪规划内容。建成集滑雪、培训、冰雪旅游、冰雪娱乐、冰雪研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四季冰雪乐园

毛集实验区

---

8000

---

谋划类

毛集实验区文旅局

35

淮南市环瓦埠湖公路景观大道

该项目是省级层面计划2022年启动安徽省省道网规划中期修编工作,可申请新增规划省道

寿县

---

 

---

谋划类

市交通运输局

36

淮南市环安丰塘公路景观大道

该项目是省级层面计划2022年启动安徽省省道网规划中期编制工作,可申请规划省道改线,利用S322省道西延路线

寿县

---

 

---

谋划类

市交通运输局



作者:汪艳芬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