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窑镇:“和”文化破局解难题,窑和调解再续新篇
“我的问题不解决,今天这路肯定不能修!”泉源村村民朱某站在路中央情绪激动。另一边,姚某在自家门口毫不相让:“你凭什么不让修路?”姚某与朱某两家相邻而居,本应守望相助,却因宅基地边界、厕所拆除、道路通行等历史遗留问题,矛盾日积月累,从日常龃龉演变为影响乡村和谐与建设推进的棘手难题。紧张的邻里关系使得乡村道路修缮工程被迫停滞,成为基层社会治理中必须搬掉的“绊脚石”。
全面摸排:“三找”理清矛盾“千千结”
为解决姚、朱两家的积怨,上窑镇高度重视,由政法委员牵头,成立了由镇综治中心、“窑和”巾帼调解室、派出所共同组成的专项调解组。调解组首先通过“三找”理清脉络:约访双方当事人找症结,调查邻居、村干部、村民代表等找原因,查阅历史资料和法律法规找依据,全面还原纠纷真相。
调解员们先后多次与姚某、朱某进行单独谈心,耐心倾听他们的诉求和情绪宣泄。在与姚某沟通时,理解其对出行便利和传统风水观念的关切;与朱某交流时,体察到他因宅基地被侵占、厕所被拆除而感到的委屈。经过细致梳理,三大核心矛盾浮出水面:宅基地阳台外沿侵占的遗留问题、道路修复与新建的阻碍,以及多年积怨导致的信任彻底破裂。
搭建平台:“五项工作法”直击冲突“面对面”
在充分掌握情况后,调解组及时搭建平台,组织姚某、朱某及村书记、村委会代表进行面对面协商,运用“五项工作法”破冰攻坚。情感疏导:邀请双方都认可的亲戚熟人参与,以“乡村和谐发展,邻里共生共荣”为主题进行劝说,列举纠纷化解对个人生活及乡村建设的积极意义,有效缓解对立情绪。 证据固本:针对宅基地争议,一边调取早年协调资料,一边现场实地勘测,核实姚某阳台外沿的切割具体情况。 法理结合:当朱某坚持要求“拆除至罗马柱”,而姚某担忧房屋安全时,调解组依据《土地管理法》明确宅基地边界权益,同时指出“过度要求危及邻居安全,于法于理均不合”。对于道路修缮,则引用《民法典》中关于相邻权的规定,阐释“邻里间应保障通行便利”的法定义务。 利弊分析:村委会详细说明道路修缮的公益属性,指出管道已铺设,放弃该路段将造成公共资源浪费,并影响大多数村民出行。焦点转移:引导朱某跳出“必须拆除才同意修路”的执念循环,疏通其“被伤害”的情绪,将焦点转向如何共同解决问题。
巧借智慧:活用“六尺巷”,化解硬矛盾
调解组严格遵循“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的原则,在僵持不下时,巧妙引入“六尺巷”的典故,以“让他三尺又何妨”的谦让美德启迪双方。同时,“窑和”巾帼调解室的调解员们充分发挥耐心、细致、真诚的优势,用“真心、恒心、细心”换取当事人的“宽心”。调解员们甚至多次攀爬至朱某家三楼楼顶,实地查看房屋外沿与罗马柱的具体情况,这一务实举动,让双方真切感受到调解组“真心解决问题”的诚意,内心深受触动。
经过多轮精准沟通与耐心协调,调解组最终提出了一个兼顾双方核心权益与关切的解决方案。双方在权衡利弊后,均表示接受,一桩持续多年的邻里积怨终于成功化解。道路修缮工程得以顺利复工,通往村民家门口的,不仅是一条平坦畅通的便民路,更是一条连接人心的和谐路。
姚某与朱某矛盾的圆满解决,是上窑镇深耕“和”文化、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一个生动缩影。下一步,上窑镇将持续深化“窑和”调解品牌建设,不断总结提炼“三找”、“五项工作法”等有效经验,将“和”的理念更深融入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全过程。通过更精准的摸排、更开放的平台、更智慧的举措,努力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让“窑和”之声在上窑的田野乡间更加响亮,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构建和谐社会奠定更加坚实的安全稳定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