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日报】党建红引领生态绿 乡村美浸润百姓心——大通区上窑镇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擦亮乡村振兴底色
本报记者 朱庆磊 本报通讯员 洪陈琛 2025年10月10日
晨光熹微,薄雾如纱。记者走进大通区上窑镇,昔日杂乱的景象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整洁的巷道、错落有致的农房和点缀其间的绿意花坛,处处呈现生态宜居、文明和谐的新气象。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和提升群众幸福感的民心工程。近年来,上窑镇坚持党建引领,聚焦“生态美、环境美、人文美”目标,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让乡村“颜值”与“气质”比翼齐飞。
强化组织引领,筑牢整治“桥头堡”。上窑镇党委高度重视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将其列为年度重点任务,成立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构建“党委牵头、支部领办、村干部落实、党员示范”的党建引领人居环境整治模式。各村级党组织切实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将人居环境整治纳入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党员干部亮身份、作承诺、当先锋,带头清理自家房前屋后,带头拆除影响村容观瞻的无功能建筑,带头参与公共区域卫生整治。通过设立党员责任区、开展共产党员户挂牌等活动,激发党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使党旗在整治一线高高飘扬。着眼长远,上窑镇将环境卫生要求纳入村规民约,深化积分管理制度,推动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聚焦重点难点,提升整治“行动力”。为确保整治工作落到实处、见到实效,上窑镇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整治难点和卫生死角。紧盯重点区域,对辖区内主要交通干道、镇村连接路、公共活动场所、河塘沟渠等区域进行重点排查和集中清理,确保路面整洁、水体清澈、无暴露垃圾。压实各方责任,将人居环境整治成效纳入村干部年度(季度)绩效考核体系,细化任务清单,明确完成时限,实行销号管理;实行人居环境整治与党员发展、评先评优、村集体福利、政策支持等多方面挂钩机制。同时,加强对环卫公司的日常监督与考核,督促其提高垃圾清运频次与质量,确保生活垃圾“日产日清”,杜绝垃圾外溢和二次污染。 (下转四版)
此外,上窑镇成立专项督查组,采取明察与暗访相结合、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各村开展督导,对发现的问题建立台账,限期整改,并对整改情况进行“回头看”,形成“发现问题—反馈问题—整改落实—效果复核”的工作闭环,有力推动整治工作从“短期清”向“长效管”转变。
注重宣传引导,营造共建“好氛围”。人居环境整治,群众是主体。唯有充分调动广大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实现整治成果的常态长效。上窑镇党委、政府多措并举,着力营造“人人关心、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浓厚氛围。充分利用村部大喇叭、村民微信群、宣传栏等线上线下宣传阵地,广泛宣传人居环境整治的政策措施、重要意义和先进典型,引导村民转变观念,摒弃陋习,自觉维护环境卫生。积极推行“门前三包”责任制,与沿街商户、农户签订责任书,明确维护范围与标准。创新活动载体,由各村党支部牵头,组织开展“美丽庭院”“文明家庭”等评比活动,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激发村民的参与热情和荣誉感,形成干群同心、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如今,走在上窑镇的乡村巷陌,道路整洁、庭院美观、空气清新,一幅“村美、人和、业兴”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未来,上窑镇将继续坚持党建引领,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走深走实,不断擦亮乡村振兴的生态底色,让乡村变得更美、家园变得更暖、人民生活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