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日报】大通区上窑镇坚持美环境、树新风、兴产业,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村美民富产业旺 和美乡村入画来
夏日清晨,记者走进大通区上窑镇,远处山峦起伏,近处村落美如画,小楼房鳞次栉比,水泥路平整宽阔,休闲设施配套齐全,勾勒出一幅宜居宜业的乡村新图景。
近年来,上窑镇坚持以高质量党建为统领,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为核心,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着力改善人居环境,涵养文明新风,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党员先锋“动”起来,人居环境展新颜
“以前我们村环境问题多,出行也不便。这几年镇上村里下大力气搞建设,变化太大了!进村路宽敞了,柏油路通到家门口,生活舒心多了。”谈起窑河村的变化,村民张大爷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近年来,上窑镇以和美乡村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党员志愿者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建立党员环境卫生责任区认领机制,以点带面扩大整治覆盖面,积极动员左邻右舍参与环境治理,形成了“党员带头干、群众齐参与”的良好氛围,以“党建红”有力促进了“环境美”。同时,结合“美丽庭院”创建和“文明家庭”评选,引导村民精心打理“院子、房子、屋子”,因地制宜推广“小菜园”“小花园”模式,将房前屋后的方寸之地打造成美化环境的“微景观”。
如今,漫步上窑镇窑河村,昔日杂乱的景象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整洁的巷道、错落有致的农房和点缀其间的绿意花坛,处处呈现生态宜居的新气象。
党群同心“联”起来,文明新风润心田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在扮靓乡村“颜值”的同时,如何通过精神文明建设武装村民的“脑袋”,成为上窑镇的重要课题。
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上窑镇坚持党委带动党员、党员带动群众的工作思路,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带头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各村建立健全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等“四会”组织,推选德高望重、办事公道的老党员、乡贤加入,确保组织有效运行。大力开展移风易俗主题宣讲、优良家风分享会、“身边好人”故事会、文化下乡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有效扭转了以往“党员干、群众看”的局面,形成了“党员带头群众赞、群众跟着党员干”的全员参与新风尚,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上窑镇还注重挖掘和培育先进典型,依托党员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榜样力量,引领文明新风尚。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常态化开展“好婆婆”“好媳妇”“平安家庭”等评选活动,2024年全镇累计评选出镇级“平安家庭”120户、“好媳妇”“好婆婆”12名。
如今,乡村美、民风淳、文化兴的文明新风,正悄然浸润着上窑镇的千家万户。
党建赋能“强”起来,产业兴旺铺富路
“真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找到了工作。”在方楼村从事环卫工作的村民方大娘,谈起如今越过越红火的日子,发自内心的喜笑颜开。
为让群众安居乐业、增收致富,实现“家门口”就业,上窑镇积极探索多元化发展路径。通过“产业带动”“劳务协作”“村企联建”“村村合作”等多种模式,采取“村‘两委’领办、党组织发动、党员积极参与”的发展机制,将党支部的组织优势牢牢嵌入产业链条,聚焦在党员带头创业致富的实践上。全面盘活村集体闲置资产资源,引导各村根据实际,采取自主经营、发包租赁、股份合作等多种灵活方式,探索出“资源盘活型”“服务创收型”“产业带动型”等可持续发展的村集体经济新路子。2024年,全镇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总收入实现显著增长。
在大通区委、区政府的指导推动下,上窑镇整合资源成立了强村富民公司经济发展平台,打破村域界限,变“单打独斗”为“抱团发展”,通过共同出资、联合经营等方式,搭建起“跨村入股、跨村合作、村村受益”的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为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壮大注入了强劲动能,铺就了富民强镇之路。本报通讯员 方 艳 本报记者 朱庆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