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日报】乡村文化“乘风舞”激活乡村振兴“强引擎”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大通区上窑镇聚焦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深入实施乡村文化振兴工程,通过筑牢思想根基、繁荣文化事业、培育文明乡风,激活乡村文化振兴强引擎,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注入新动能。
强化思想引领,筑牢乡村文化振兴根基。该镇聚焦打通理论宣讲最后一公里,成立“窑”说新语基层理论宣讲队伍,依托微党课大赛、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农家书屋、乡村大喇叭等阵地,通过集中宣讲、入户走访、线上推送等多种形式,持续深入学习宣传党的创新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乡村振兴战略,让广大党员干部将党的创新理论内化成如磐信仰、外化成实干之力、转化成为民之行。该镇组织机关退休支部全体党员开展3场“‘窑’说新语宣理论 银发初心映党旗”主题活动,不仅丰富了退休党员干部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进一步增强“窑”说新语理论宣讲队的成效;4月组织“窑”说新语宣讲骨干,参加省级微党课宣讲视频的拍摄,提升理论传播能力水平。
繁荣文化事业,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该镇创新“文化+”模式,打造集阵地建设、服务活动、体育健身于一体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推进“文化+阵地”建设,参加2025年淮南市新时代文明实践重点项目申报,持续推进公共文化空间提档升级,为群众提供更加丰富的精神食粮。开展“文化+服务”活动,围绕不同节日,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精心组织“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我们的节日”主题文化活动;指导各村(社区)组建广场舞队、锣鼓队等群众性文艺团队,开展自发性文体活动。推进“文化+体育”活动,在各村文体小广场配备十余种健身器械,倡导科学生活方式,推进健康乡村建设。深化“文化+文旅”融合,利用新四军纪念林、上窑森林公园、寿州窑文化、方楼村史馆等丰厚文化资源,推出上窑庙会、红色文化研学、园区工业、西红柿大赛4条精品旅游线路,激活乡村振兴“绿色引擎”。
培育文明乡风,展现乡村文明新气象。为深化移风易俗,该镇今年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将抵制高价彩礼、厚葬薄养、铺张浪费、封建迷信等内容纳入其中。发挥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群众组织作用,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老爱亲、勤俭节约;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挖掘、选树、宣传全国劳动模范、淮南好人、致富带头人、见义勇为等先进典型3名,用榜样的力量引领文明风尚。在村居显著位置设置公益广告和文化墙,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以“淳朴民风”铺就乡村振兴“文明底色”。同时,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通过规整屋舍、绿化街巷、治理河道、“厕所革命”等一系列活动,打造整洁美观的村容村貌,提升乡村“颜值”,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本报记者 朱庆磊 本报通讯员 胡娅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