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解读》淮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

发布时间:2021-07-28 14:53信息来源:大通区卫生健康委员会文字大小:[    ] 背景色:       

一、前景依据

婴幼儿阶段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开端。3岁以下幼儿以家庭养育为主,家长承担照看和养育孩子的主要责任。当前,人民群众对照护服务的需求日益强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9〕15号)和省卫生健康委等十六部门《关于做好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工作的通知》(皖卫人口家庭发〔2019〕152号),不断促进本市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事业发展,结合本市实际,提出本实施意见。

二、 制定意义和总体考虑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按照“家庭为主、托育补充,政策引导、普惠优先,安全健康、科学规范,属地管理、分类指导”的原则,建立完善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政策法规、标准规范和服务供给体系,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多种形式开展婴幼儿照护服务,逐步满足人民群众对婴幼儿照护服务的需求,促进婴幼儿健康成长、广大家庭和谐幸福、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三、研判和起草过程

充分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市卫健委草拟本实施意见,征求了市发改委、市教体局、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城乡建设局、市应急管理局、市消防支队、市税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数据资源局、市计划生育协会及各县区的意见建议,通过市司法局的合法性审查。市政府办公室于2021年4月12日以淮府办〔2021〕9号文件予以印发。

四、工作目标

到2021年底,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取得实质性进展,全市建成2个以上具有地方特色和示范效应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初步形成“政府推动、部门协同、家庭为主、社会参与”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供给体系,人民群众的婴幼儿照护服务需求得到初步满足。到2025年底,实现主体多元、形式多样、应享尽享、应护尽护的城乡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婴幼儿照护服务水平明显提升,人民群众的婴幼儿照护服务需求得到基本满足。

五、主要任务

共分为4大体系16项任务,分别从建立健全家庭婴幼儿照护支持指导体系(具体为:全面落实产假、哺乳假、陪产假等政策;支持脱产照护婴幼儿父母重返工作岗位;营造婴幼儿照护友好社会环境;强化对婴幼儿家庭科学育儿指导;做好基本公共卫生妇幼保健工作)、加快建设婴幼儿照护服务有效供给体系(具体为:发展社区托育服务机构;支持发展多样化的托育服务;积极推进托幼一体化发展;大力发展普惠性婴幼儿照护服务)、建立健全婴幼儿照护服务政策支持体系(具体为:规划土地政策;财政税费政策;队伍保障政策;信息支撑政策)、建立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业务规范监管体系(具体为:规范登记备案;加强监督管理;健全管理制度)等4个体系建设明确了本市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16项主要任务,并对每项任务做了详细部署和要求,体现了工作的系统性和任务的具体化。

六、创新举措

为切实履行各部门职责,制定了淮南市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工作部门职责分工,做到职责明确,分工合理,各部门密切配合,主动作为,共同加强对婴幼儿照护服务的指导、监督和管理。

七、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各级各部门要切实提高对发展婴幼儿照护服务的思想认识,将婴幼儿照护服务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相关规划和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建立健全组织领导体系和工作推进机制,发挥引导作用,促进婴幼儿照护服务规范发展。

(二)强化部门协同。建立婴幼儿照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通报交流工作进展情况,商议解决本地婴幼儿照护服务管理工作中的问题,推进部门职责有效落实。

(三)强化示范引领。积极探索单位福利性试点、社区公办民营试点、临时托管看护试点和幼儿园延伸服务试点等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试点,开展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单位创建活动,总结推广经验做法,发挥示范引领、带动辐射和创新发展作用,不断提高婴幼儿照护服务整体水平。大力宣传普及婴幼儿照护科学知识,宣传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为促进婴幼儿健康成长创建良好社会环境。

八、下一步工作

构建多形式、广参与的照护服务体系,积极推进托幼一体化工作,开展家庭科学育儿指导,引导本市照护服务市场发展,支持社会组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积极提供符合适龄幼儿家庭多样化需求的照护服务。建立和完善促进照护服务发展的政策法规和监督管理体系。落实管理主体和责任单位,健全管理组织架构和管理方式,形成长效监督管理机制,逐步规范本市照护服务市场。合理规划照护服务从业人员队伍建设,加强照护服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明确岗位职责及资质要求,提高从业人员队伍素质,逐步提升照护服务质量。

为进一步了解掌握社会公众对政策执行效果的反馈与评价,请您对该政策的制定及执行提出宝贵的意见或建议。我们将及时收集并分析,共同助力政策不断完善。
  • 姓  名:

  • 联系方式:

  • *内  容:

  • *验 证 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