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解读》淮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淮南市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1-07-06 08:10信息来源:大通区卫生健康委员会文字大小:[    ] 背景色:       

一、背景依据

本规划所称慢性病主要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和口腔疾病,以及内分泌、肾脏、骨骼、神经等疾病。慢性病是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一类疾病,已成为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慢性病的发生和流行与经济、社会、人口、行为、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居民生活方式、生态环境、食品安全状况等对健康的影响逐步显现,慢性病发病、患病和死亡人数不断增多,群众慢性病疾病负担日益沉重。慢性病影响因素的综合性、复杂性决定了防治任务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为加强慢性病防治工作,全方位、全周期保障全市人民群众身体健康,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的通知》(国办发〔2017〕12号)《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的通知》(皖政办秘〔2017〕242号)《“健康淮南2030”规划纲要》,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二、制定意义和总体考虑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正确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动力,以控制慢性病危险因素、建设健康支持性环境为重点,以健康促进和健康管理为手段,提升全民健康素质,降低高危人群发病风险,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减少可预防的慢性病发病、死亡和残疾,实现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促进全生命周期健康,提高居民健康期望寿命,为推进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淮南建设奠定坚实健康基础。

三、研判和起草过程

充分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市卫健委草拟了本规定,征求了市教体局、市城乡建设局、市医疗保障局及各县区,法律顾问的意见建议,通过市司法局的合法性审查。市政府办公室于2020年4月22日以淮府办秘〔2020〕33号文件予以印发,

四、工作目标

慢性病防治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居民健康素养明显提升,慢性病危险因素有效控制。到2020年,降低因慢性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力争30—70岁人群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较2015年降低10%。到2025年,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力争30—70岁人群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较2015年降低20%。逐步提高居民健康期望寿命,有效控制慢性病疾病负担。


五、主要任务

针对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慢性病,卫生健康部门组织专家编制通俗易懂的健康宣讲材料,开发推广科学有效的健康适宜技术和支持工具,广泛宣传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等健康科普知识,规范慢性病防治健康科普管理。充分利用主流媒体和新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慢性病防治宣传教育,根据不同人群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宣传教育。深入推进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健康中国行等活动,提升健康教育效果。定期开展健康家庭、健康单位、健康社区等健康细胞建设,以点带面,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到2020年和2025年,居民重点慢性病核心知识知晓率分别达到60%和70%。

六、创新举措

依托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医疗机构,开设戒烟咨询热线,提供戒烟门诊等服务,提高戒烟干预能力。促进体医融合,在有条件的机构开设运动指导门诊,提供运动健康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逐步开展超重肥胖、血压血糖升高、血脂异常等慢性病高危人群的患病风险评估和干预指导,提供平衡膳食、身体活动、养生保健、体质辨识等咨询服务。深入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将个性化健康干预指导纳入服务内容。鼓励慢性病患者和高危人群接种成本效益较好的二类疫苗。加大牙周病、龋病等口腔常见病干预力度,将儿童局部用氟、窝沟封闭等措施纳入适龄期常规口腔保健,12岁儿童患龋率控制在30%以内。逐步开展老年人常见慢性病、口腔疾病、心理健康的指导与干预。探索开展集慢性病预防、风险评估、跟踪随访、干预指导于一体的职工健康管理服务。

七、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县区政府要将慢性病防治作为健康淮南建设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内容,作为重要民生工作,确定工作目标和考核指标,制定符合本县区实际的慢性病防治规划及实施方案,强化组织实施,建立健全慢性病防治工作协调机制,定期研究解决慢性病防治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统筹协调规划实施、监督评价。

(二)落实部门责任。卫生健康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组织实施本规划并开展监督评估。发展改革部门要将慢性病防治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强慢性病防治能力建设。财政部门按照政府卫生投入政策要求落实相关经费。医疗保障部门和卫生健康部门要进一步完善门诊相关保障政策和支付机制,发挥医保控费作用。教育体育、科技、经信、民政、城乡建设、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农业、商务、广电新闻出版、应急管理、市场监督管理、中医药等部门要树立“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理念,将慢性病防治工作与日常工作有机结合,推动形成慢性病防治工作合力。

(三)加强人才培养。按照合理比例配置各级各类卫生技术人员,完善有利于人才培养使用的政策措施,加强健康教育、健康管理、医疗、公共卫生、护理、康复及中医药等领域人才培养。加强医教协同,深化院校教育改革,加强对医学生慢性病防治相关知识和能力的教育培养,支持高校设立医学健康相关专业,加强有针对性的继续医学教育,着力培养慢性病防治复合型、实用型人才。完善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制度,促进人才成长发展和合理流动。

(四)营造良好氛围。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广泛宣传党和国家关于维护和促进人民健康的重大战略思想、方针政策,宣传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战略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和策略措施。要加强正面宣传、舆论监督、科学引导和典型报道,增强社会对慢性病防治的普遍认知,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慢性病防治的良好氛围。

八、下一步工作

完善城乡居民医保门诊统筹等相关政策,推进区域医共体、医联体建设发展,探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慢性病患者按人头打包付费。完善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医保差异化支付政策,推动慢性病防治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发展多样化健康保险服务,鼓励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开发与基本医疗保险相衔接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开展各类慢性病相关保险经办服务。按规定对符合条件的慢性病患者实施医疗救助。鼓励基金会等公益慈善组织将优质资源向贫困地区和农村延伸,开展对特殊人群的医疗扶助。

为进一步了解掌握社会公众对政策执行效果的反馈与评价,请您对该政策的制定及执行提出宝贵的意见或建议。我们将及时收集并分析,共同助力政策不断完善。
  • 姓  名:

  • 联系方式:

  • *内  容:

  • *验 证 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