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市生态环境局“5+2”一体推进全市入河(湖)排污口协同治理
点“靓”生态答卷
前
言
市生态环境局“5+2”一体推进全市入河(湖)排污口协同治理
2022年至2023年,中央及安徽省分别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入河入海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国办函〔2022〕17号)、《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入河入海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环办水体〔2022〕34号)、《安徽省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淮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的通知》(安环委办〔2023〕32号)等文件,要求2025年前完成淮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2024年以来我局持续开展总面积约1363.347平方公里的淮河干流及主要支流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溯源、监测、整治各项工作。截至目前已全面完成我市排污口排查、溯源、监测及75.9%的整治工作。
在具体工作举措上,做到“五个坚持”:
一、坚持精准谋划,实施全方位排查整治
我市自2023年4月起率先启动淮河干流及主要支流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根据《入河(海)排污口三级排查技术指南》(HJ1232—2021)等要求,对境内淮河及主要支河入河排污口开展全面排查,排查范围及对象确定为淮河干流航测范围从河流两侧岸线边界分别向陆地方向延伸2000米;重要支流航测范围从河流两侧岸线边界分别向陆地方向延伸1000米;重点湖泊航测范围从沿岸线边界向陆地方向延伸500米;所有河流、湖泊应沿岸线边界分别向河(湖)面方向延伸50米,如河面宽度小于100米,则航测范围应覆盖整个河面。主要涉及的河湖有:淮河干流、茨淮新河、泥河、西淝河、窑河、架河、东淝河(瓦埠湖)、永幸河、淠河、大涧沟、正南洼抽排水渠+正南退水渠、焦岗湖、高塘湖等干流及二、三级支流。排查对象为所有通过管道、沟、渠、涵闸、隧洞等直接向河流、湖泊(库)排放废水的排污口,同时包括排查范围内所有通过支流、滩涂、湿地等间接排放废水的排污口。
二、坚持全面排查,夯实排污口基础信息
在省厅开展一级排查基础上,采用二级人工徒步三级重点攻坚的排查方式,组织工作人员对排查范围内汇入河流、沟渠、码头、工业聚集区、城镇等开展全口径排查,核实确定入河(湖)排污口信息,现场人工核查时,同步开展初步溯源和监测;利用无人船、水下机器人等先进设备对水下疑似排口以及沿线工业园区河道再次进行排查,进一步完善入河(湖)排污口名录。
三、坚持系统监测,查清排污口水质底数
在全面排查和对排污口初步分类的基础上,根据入河(湖)排污口名录,制定排污口监测方案,开展入河(湖)排污口水质水量监测,根据实际条件采用实验室监测和现场试剂快检方式。实验室监测委托具有 CMA 资质的单位开展入河排污口现场采样监测,主要监测指标为水温、pH、透明度、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流量,并记录现场样品情况(如色嗅味等感官描述)。按照“有水必测”的原则,开展区域入河排污口监测工作,对所有具备采样条件的排污口开展至少 1 次现场监测。截至2024年6月30日,925个有水排污口完成现场监测,占排查比重达到64.5%。
四、坚持协同溯源,查明排污口污染来源
依据生态环境部《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技术指南—溯源总则》,按照全面溯源和重点溯源相结合的方式,对于能查清来源的排污口,现场进行溯源核定;在普遍溯源的基础上,针对不能查清来源和监测数据异常的复杂排污口开展重点溯源,结合资料收集、现场走访、使用暗管探测仪、管道机器人、无人船等设备,溯清污染物来源及责任主体,有废水排放的确保找到排放废水的具体位置并进行登记。发挥部门联动机制,对涉及水利、住建、农业农村、交通运输等领域的排污口开展联合溯源。溯源主要内容包括排污口信息、所在行政区域、废污水排放量、排入水体名称、控制单元名称以及废污水主要来源等,同时按照生态环境部《入河(海)排污口命名与编码规则》(HJ1235-2021)进行命名与编码。
五、坚持分类整治,推进排污口规范监管
依据生态环境部《入河入海排污口监督管理技术指南--整治总则》(HJ1308--2023),结合排查、监测、溯源成果,形成淮南市入河排污口问题清单,并结合排污口分布状况等实际情况明确分类整治的具体要求及措施、组织方式、相关部门工作职责、完成整改时限等内容,最终形成“一口一策整治表”。所有入河排污口均制定了“一口一档”(电子版与纸质版),主要包含排污口基本信息表、监测、溯源、整治等成果信息。按照分类整治原则,2024年底前完成大中型灌区排污口规范化立牌工作,整治任务达到时序要求。
在经验做法方面,做到“两个一”:
一、引入专业化团队,织密排查溯源“一张网”
从排查整治项目实施伊始,我局和南京大学环境规划研究院技术团队密切配合,充分吸取该团队在江苏、安徽两省长江、淮河流域部分地市开展入河排污口整治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实际构建“三级排查+科技赋能”立体化淮河干流及主要支流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机制。全面推行“卫星遥感影像、无人机航测重点查、人工徒步精准核”三级排查模式,整合生态环境、住建、水利、农业农村等部门技术力量,运用水质快速检测仪、管道机器人等设备精准定位暗管、雨污混排口等隐蔽污染源,明确排污口责任主体。按照《入河(海)排污口命名与编码规则》对排污口统一编号赋码,形成动态更新的“一码一档”电子档案台账管理模式。
二、整合多元化资源,完善排查整治“一盘棋”
建立政府主导,各部门参与的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机制,统筹各类资金825.6万元投入,其中地方财政支持二、三级排查项目660万元、入河排污口和水功能区水质监测项目累计147.75万元,17.85万元省级水污染防治资金投入分类整治。工作方案提请市政府领导批示,出台我省淮河流域首个市级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建立标准化、流程化排查-监测-溯源-整治计划,市、县两级政府及各部门协调配合开展相关工作;申报中央水污染防治资金淮南市淮河干流及主要支流入河排污口规范化建设项目,拟通过重点入河排污口实施外排水水质在线监测、流量监测、视频监控等措施,不断完善排污口监督管理手段。

-END-
(通讯员:水生态环境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