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日报】大通区坚持共享发展,让民生跟着民声走,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民生改善铺就生活幸福底色

发布时间:2021-03-12 08:43 点击数: 来源:淮南日报 作者:朱庆磊 宋 薇
【字体:
 

学生不仅有学上更能上好学,下岗工人端上了新饭碗,困难群众看病不用愁……“十三五”时期,大通区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群众需求为导向,累计实施民生工程128项,总投资7.76亿元,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仅2020年就完成年度25项民生工程,民生支出3.77亿元,占公共财政支出的80.05%。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随着一项项民生工程的落地,一批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得到解决,铺就大通群众生活幸福底色。

民生理念:让民生跟着民声走

“如何实现教育公平,让孩子有学上、上好学?”“怎样才能让群众看病不再难、不再烦?”……大通区把人民群众急盼的“民声”,当作实施民生工程的指向标。

“以前,方楼小学校园内道路未硬化,雨天泥泞,厕所破旧,办公条件简陋。”站在学校新大门前,学校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区里先后投入80余万元硬化了校园道路,新建了大门、厕所、自行车棚,为每个班级配置了多媒体设备,为每个教师办公室配备一台电脑。现在,学校开足开齐了以前因条件限制开不起来的课程,老师们的干劲都更足了。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更加关注子女教育问题。“十三五”期间,大通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累计投入4.6亿元,实施学校基础设施建设33所,新建和改扩建校舍56个。全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3.7%,小学入学率和巩固率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和巩固率分别达100%和97%以上。

走进九龙岗村卫生室,记者第一印象是整洁规范,室内分诊断室、观察室、治疗室和药房4个功能区。正在卫生院看病的张素清老人告诉记者,“如今,小病小痛不用出村了,村卫生室看病方便又便宜。”

聚焦基层群众看病难,大通区持续深化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顺利完成基层医疗体系标准化和“智医助理”系统建设,省级慢性病防控示范区创建通过复审,大通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被批准为省级医养结合示范中心,医疗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民生方略:把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2020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洛河镇王庄村村民方昌祥做了一个决定:不再去上海务工,而选择在家参加电工培训。后经区劳动部门推荐,与人合伙承包了几个水电安装工程。“电工培训让我从一个‘临时工’变成了‘包工头’。”方昌祥感言。

就业是民生之本、幸福之源。“十三五”期间,该区举办“春风行动”“退役军人就业起航”等各类主题招聘会和“2+N”专场招聘会,就业援助和就业政策宣讲会,新增就业人数26683人,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下,老百姓的“饭碗”越端越牢。

为圆贫困群众安居梦,“十三五”期间,该区先后实施了林巷村棚户区、洞山东路综合地块改造、胡圩棚户区等11个棚户区改造项目,建设安置房10445套,公租房、廉租房3852套,目前累计交付保障性安居工程7802套。

在做好就业岗位、住房保障等方面“加法”的基础上,该区在教育、医疗支出等方面做“减法”,通过“一加一减”,让群众更好分享发展成果。

民生落点:增强群众实打实的获得感

打赢脱贫攻坚战,既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更是一项重要民生工程。“十三五”期间,大通区坚持精准施策、久久为功,累计完成1038户、1864名贫困人口脱贫任务,5个贫困村如期出列,贫困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4年的2172.7元增加到11063.78元,年均递增31%。累计升级改造农村公路69.92公里,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

为兜住民生底线,大通区坚决扛起保基本民生主体责任,落实低保和社会救助应保尽保,仅2020年就发放高龄津贴173万元,城市低保资金905万元,农村低保资金2009万元,特困人员供养资金558万元,困难残疾人生活和护理补贴266万元,价格临时补贴资金362.6万元。

回眸五年民生路,“民生大通”留下一串串解民忧、惠民生、聚民心的扎实脚印,酝酿成了幸福源泉。

本报记者 朱庆磊 实习生 宋 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